盱眙历史天气?江苏盱眙未来15天天气

牵着乌龟去散步 天气 6

大家好,关于盱眙历史天气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江苏盱眙未来15天天气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苏州历史自然灾害(表格)
  2. 淮河的历史演变
  3. 四次历史上的寒潮,古代人是如何御寒的

一、苏州历史自然灾害(表格)

1、①江苏属于长江流域的33县是:太仓、昆山、常熟、吴县、吴江、沙洲、江阴、无锡、宜兴、武进、金坛、丹阳、丹徒、扬中、句容、溧阳、溧水、江宁、高淳、江浦、 *** 、仪征、邗江、江都、泰兴、泰县、靖江、如皋、如东、南通、海门、海安、启东;属于淮河流域的31县是:丰县、沛县、铜山、邳县、雎宁、新沂、宿迁、沭阳、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响水、滨海、涟水、阜宁、盐城、射阳、大丰、东台、建湖、泗洪、泗阳、洪泽、淮阴、淮安、金湖、宝应、高邮、兴化、盱眙。近年来有些县改为市、改为区,县名亦或有变,为保持与所出县志名称一致,今仍按原名排列。

2、由上表可知,在1 *** 4—1993年这350年时间中,江苏省江淮两个流域共受严重水旱灾害115次,其中长江流域53次,淮河流域62次,淮河流域要多于长江流域:换言之,长江流域大约七年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水旱灾害,而淮河流域这个周期却只要六年。另外,从全省范围看,这350年中,发生灾害的年份共有 *** 个,而两流域同时 *** 的年份却只有21个,其它大多数年份都只是一域 *** 。这说明江苏南北的气候虽有一定的共同 *** ,但差异 *** 却要更大些。当然,如果将两流域同时 *** 和一域 *** 两种情况都加以考虑,则每隔3—4年江苏就有可能发生一次较为严重的水旱灾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年数。

3、由上表我们还可知道,在这350年中,长江流域共发生水灾29次,旱灾24次,水灾多于旱灾;淮河流域共发生水灾51次,旱灾11次,虽然也是水灾多于旱灾,但水灾却是旱灾的数倍,远远超过了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比。以前有人以为淮河流域多水灾是受黄河夺淮的影响,但1855年以后,黄河回到山东人海,江苏淮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次数仍为21∶7,水灾是旱灾的三倍,虽比1855年前有所减少,却仍比长江流域要高出许多。其中原因,主要还是与淮河流域降水变率大、受水条件差有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虽然淮河流域年降水量不如长江流域大,但发生水灾的可能 *** 却比长江流域大,在这个地区,防水比防旱更加重要。如果我们再比较一下两个流域同时遭灾的情况,又可发现:在21个共同 *** 年份中,只有1971年是南旱北水,其它年份南北灾害的 *** 质都是相同的,或同为水灾,或同为旱灾。这是因为如果南北皆灾,往往是在同一种气候条件下,为一种大尺度范围的天气 *** 所控制,因而造成的灾难 *** 质也相同,如1954年江淮同发大水,就是因为“7月份鄂霍次克海维持着一个持续高压,使江淮上空成为冷暖空气长时间交绥区,造成连续持久的降雨过程”。①而如果出现南北皆灾,但灾情的 *** 质却不同,则不但在时间上可能有先后的差异,而且天气 *** 的 *** 质也往往不同,如1971年发生在北方的水灾是因为6月初的连阴雨,②而发生在南方的旱灾则是6月下旬以后的持续高温少雨所致,③二者的成因显然不属同一个天气 *** 。

4、我找了很多书.找不到啊..希望见谅.给个更佳吧!

盱眙历史天气?江苏盱眙未来15天天气-第1张图片-

二、淮河的历史演变

历史上的淮水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

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独流入海的四条大河之一。

春秋时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古淮河在盱眙以西大致与今淮河相似,至盱眙后折向东北,经淮阴向东,在今涟水县云梯关入海。

当时淮河并没有洪泽湖,干流河槽也较宽深,沿淮无堤。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在河南省汲县和滑县之间人为决堤,造成黄河改道,大部分黄水从泗水分流入淮;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南决,从此长期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与淮安之间的洼地逐渐形成今洪泽湖,并冲淮南堤溢流坝,沿三河入宝应湖、高邮湖,经邵伯湖由夹江在三江营入长江。

12世纪90年代以前,淮水洪泽湖以西干流大致与今天的淮河相似,下游流经今江苏省盱眙县后折向东北,经淮安市于响水县南部的云梯关入海。

当时沂河、沭河、泗河都是淮水的下游支流。

由于黄河“善淤、善决、善徙”,不仅多次从北岸决口,淤积海河平原,河道向东北迁徙,而且也多次从南岸决口,淤积淮河平原,河道向东南迁徙,夺淮河入黄海。

黄河夺淮后,下游三角洲向东延伸了约50km;淮河故道淤塞后,使淮河从入江水道入长江,使部分长江流域面积变成淮河流域的面积。

清代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北迁改道由山东大清河入渤海,但淮河入海故道已淤成一条高出地面的废黄河,这条地上河将淮河流域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河水系。

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向北决口,经山东利津入渤海。

在1194~1855年的黄河夺淮期间,黄河也多次从南岸决口黄水从淮河北岸支流涡河、颍河入淮河干流,直到明清才形成较稳定的河道。

1938年 *** 战争时期,***当局为阻止日军西进,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开黄河南堤,黄河主流自颍河入淮,直到1947年花园口堵复上,黄河又泛滥达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又一次普遍遭到 *** 。

受黄河长期侵淮夺淮的影响,地形和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济河、钜野泽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废黄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泽湖、南四湖和骆马湖。

因此,中华人民 *** 国成立前,淮河水系紊乱,排水不畅或水无出路,造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

中游的水下不来,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条难治之河。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介于长江和黄河两流域之间,位于东经111°55'~121°25',北纬30°55'~36°36',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

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省,淮河下游水分三路。

主流通过三河闸,出三河,经宝应湖、高邮湖在三江营入长江,是为入江水道,至此全长约1000公里;另一路在洪泽湖东岸出高良涧闸,经苏北灌溉总渠在扁担港入黄海,全长168公里;第三路在洪泽湖东北岸出二河闸,经淮沭河北上连云港市,经临洪口注入海州湾。

2003年开通了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闸下游,紧贴苏北灌溉总渠北岸入海。

淮河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湖北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注入长江,干流约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 *** 560平方公里。

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

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

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更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

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干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 *** 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灌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

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 *** 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

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

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 *** 。

淮河流域东临黄海,西、南及东北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等环绕,山海之间为广阔的平原。

山丘区面积约占流域面积的1/3,平原面积约占2/3。

淮河流域东西长约700km,南北平均宽约400km,西北部高,东南部低.海拔在600~1000m之间,豫西石入山更高为2153m。

淮河流域上游两岸山丘起伏,水系发育,支流众多;中游地势平缓.多湖泊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错,渠道纵横。

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更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

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

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

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一自然分界线,中国1月0℃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大致沿淮河和秦岭一线分布。

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区,淮河以南属北 *** 带湿润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1一16℃。

气温变化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

极端更高气温达44.5℃,极端更低气温达-24.1℃。

蒸发量甫小北大,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500mm,无霜期200—240天。

淮河流域地处北 *** 带向暖温带过渡区,属 *** *** 季风气候,大气 *** 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极易产生水旱灾害。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 *** 0mm,其分布状况大致是由南向北递减,山区多于平原,沿海大于内陆。

流域内有三个降水量高值区:一是伏牛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000mm以上;二是大别山区,超过1400mm;三是下游近海区,大于1000mm。

流域北部降水量最少,低于700mm。

降水量年际变化较大,更大年雨量为最小年雨量的3— 4倍。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也极不均匀,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50%一80%。

淮河流域5月至8月的汛期3个月通常降雨五六百毫米,特别是6月、7月,江淮地区特有的梅雨季节,降雨可持续一二个月。

范围之大,可覆盖全流域;丰水年和贫水年交替,降水量平均相差四五倍。

研究淮河灾害史发现,近530年流域 *** 洪涝灾害131次。

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黄河泥沙在下游的沉淀,加剧了淮河下泄不畅的地理特征,使内涝成为淮河水灾的重要形态。

产生淮河流域暴雨的天气 *** 为台风(包括台风倒槽)、涡切变、南北向切变和冷式切变线,以前两种居多。

在雨季前期,主要是涡切变型,后期则有台风参与。

暴雨走向与天气 *** 的移动大体一致,台风暴雨的中心移动与台风路径有关。

冷峰暴雨多自西北向东南移动,低涡暴雨通常自西南向东北移动,随着南北气流交绥,切变线或锋面作南北向、东南--西北向摆动,暴雨中心也作相应移动。

例如1954年7月几次大暴雨都是由低涡切变线造成的,暴雨首先出现在淮南山区,然后向西北方向推进至洪汝河、沙颍河流域,再折向东移至淮北地区,最后在苏北地区消失。

一次降水过程就遍及淮河全流域。

由于暴雨移动方向接近河流方向,使得淮河流域容易造成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雨,夏秋闷热多雨,冷暖和早涝转变急剧。

年平均气温在11~16℃,由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递增,更高月平均气温25℃左右,出现在7月份;更低月平均气温在0℃,出现在1月份;极端更高气温可达40℃以上,极端更低气温可达-20℃。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911mm,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山区大、平原小、沿海大、内陆小。

淮南大别山区淠河上游年降雨量更大,可达1500mm以上、而西北部与黄河相邻地区则不到680mm。

东北部沂蒙山区虽处于本流域最北处,由于地形及邻海缘故,年降雨量可达850~900mm。

流域内5月15日~9月30日为汛期,平均降雨量达578mm,占全部年降雨量的63%。

降雨量年际变化大,1954、1956年分别为1185mm和1181mm,1966、1978年仅578mm和600mm。

淮河流域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621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资源为374亿立方米,扣除两者相互补给的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为854亿立方米,入均占有量为450立方米。

淮河流域各项水源工程的年供水能力约450亿立方米,在保证率为50%的平水年份缺水11亿立方米,保证率为75%的中等干旱年份缺水41亿立方米,保证率为95%的特枯年份缺水116亿立方米,预测到2000年保证率为95%时供需缺水量为179亿立方米。

淮河流域地表水地区分布总的趋势是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地区山区大、平原小,平原地区则是沿海大、内陆小。

淮河流域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51万kW,可开发的装机约90万kW,已开发近30万kW。

主要分布在上游各支流,由于集水面积有限,径流小,电站装机容量大部在1万kW以下。

淮河流域矿产资源以煤炭资源最多,初步探明的煤炭储量有700多亿吨,主要集中在安徽的淮南、淮北和豫西、鲁西南、苏西北等矿区,且煤种全、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易于大规模开采。

煤炭产量约占全国的1/8,一批新的大型矿井正在兴建。

流域内火力发电比较发达,大型坑口电站正在兴建。

这些煤电产区,不仅为本流域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大量的能源,而且是长江三角洲和华中等经济区的重要能源基地。

苏北沿海素为我国重要盐产区,流域内苏北、淮南、豫西等又先后发现多处大型盐矿,可供大量开采。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5省35个地(市), *** 个县(市),淮河沿线经过城市主要有河南省南阳市东部,信阳市,安徽省阜阳市,六安市,淮南市,蚌埠市,江苏省淮安市,扬州市。

除了六安、滁州、淮安和盐城流行江淮官话,其余均为北方中原官话。

1997年总人口为16043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594人/k㎡,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流域耕地面积18326万亩,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薯类、大豆、棉花和油菜,1997年粮食产量为8496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3%。

农业产值为2844亿元,人均农业产值为1812元,高于全国同期人均值1345元。

淮河流域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5年全流域总人口为17170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36人/k㎡,居中国各大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淮河流域工业以煤炭、电力工业及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轻纺工业为主。

已建成淮南、淮北、平顶山、徐州、兖州、枣庄等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1997年产煤量占全国产煤量的1/8,是中国黄河以南更大的煤田。

流域内有火电装机容量近2000万kW。

还包括煤化工、建材、电力、机械制造等轻重工业以及郑州、徐州、商丘、连云港、淮南、蚌埠、济宁等一批大中型工业城市。

淮河流域内有京沪、京九、京广三条南北铁路大动脉从东、中、西部通过;欧亚 *** 桥--陇海铁路横贯流域北部;还有晋煤南运的主要铁路干线新(乡)石(臼)铁路,蚌(埠)合(肥)铁路,以及新(沂)长(兴)铁路,宁(南京)西(安)铁路等。

内河航运有年货运量居全国第二的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有东西向的淮河干流,还有平原各支流及下游水网。

连云港、日照石臼等大型海运码头,不仅可直达全国沿海港口,还能通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

三、四次历史上的寒潮,古代人是如何御寒的

1、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四次寒冷期,期间冻死的人不计其数。

2、之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前期的之一个寒冷期,相关史料几乎没有。

3、只有在《竹书纪年》中,记载了周孝王时长江、汉水冻结的情况,没有直接说下雪,而是“雨雹”,“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记载中都能够看出来当时的天气极度寒冷。到了第二个寒冷期,大雪记载的逐渐就多了。

4、第二个寒冷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公元600年,即东汉南北朝寒冷期,这个寒冷期以公元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资治通鉴》记载晋成帝初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结冰,冰上可往来车马及几千人的大部队,年平均气 *** 现在低2—4℃。

5、当时正值荒年,再加上这么糟糕的雪天,连皇宫粮食都断炊了,李晔只好命令宫人,在宫中支起一个小磨,自磨豆麦充饥,“自后宫、诸王十六宅,冻馁而死者日三四”,堂堂帝王之家,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6、第三个寒冷期从公元1000年到1200年,即两宋时期,此间公元1111年太湖全部结冰,冰上可以通车,1110年、1178年福州荔枝两度全部冻死。宫架都压折了,一周后的二月初三又是一场“大雨雪”,导致“泥途尽冰,都民寒饿,死者甚众”。

7、第四个寒冷期从公元1300年到1900年,即明清严寒期。此间,1329年太湖结冰厚达数尺,橘尽冻死。1493年,淮河流域降大雪,从当年九月降至次年二月方止。洞庭湖变成“冰陆”,车马通行。

8、全国好多省市的地方志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

9、古代人怎么熬过这些寒冷期的呢?

10、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国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设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通过燃烧产生热量进入炕内通道来加温,同时配备有火盆等取暖设施,这种取暖方式,直到现在,北方农村依然在使用着。 *** 在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一点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

11、贫穷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来御寒,褐是一种衣服的料子,属于麻制品,限于当时的工艺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观。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其“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这样的衣服还有洞和补丁。

12、唐宋时期,一些官员或富裕人家已经用上铜制手炉或者脚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有首诗说:“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13、明、清两代,在冬季大多烧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铜或铁制成的,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者掉进其他东西。

14、裘是有钱人的冬装,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为达官贵族所穿,鹿裘、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当时的中产阶级了。古人认为狐腋下之皮毛最为轻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贵。

15、古代的宫廷建筑师们,采取了更多科学的 *** 为皇宫供暖。具体做法是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到整个大殿。

16、为使热力循环通畅,火道的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而且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使整个宫殿都感到温暖如春。

盱眙历史天气和江苏盱眙未来15天天气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盱眙 天气 江苏 未来 历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