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龙湖区天气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汕头龙湖区天气实时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汕头市中心在哪个区
1、龙湖区,隶属广东省汕头市。位于汕头市东北部,东北面隔外砂河与澄海区交界,西北隔梅溪河与潮州市潮安区为邻,西边接壤金平区,南边和东南面朝南海。
2、龙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和汕头市中心城区,是汕头海湾新区、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核心区,商贸物流发达,是粤东地区商贸中心,金融、会展、证券、酒店业 *** 地。
3、汕头属 *** 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 *** 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4、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 *** 带海洋 *** 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二、黑龙江勃利县历史
1.黑龙江七台河勃利县历史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
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得名。勃利,满语,“幸福、吉祥”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
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 三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置设治局。
*** 六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 *** ,东北政务 *** 会成立后,废除道制,
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十二月,伪 *** 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 *** ,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
康德六年六月,将该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
康德十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
*** 三十六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
1970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
1917年5月10 *** 准,设置勃利县。设治 *** 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
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 *** 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
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 *** 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
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
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
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 *** 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 *** 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隶属合江专区。
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
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1]
[编辑本段]概况【位置面积】面积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万(2002年)。【地形气候】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海拔123--1008米之间,更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更低是安兴水库地面。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 *** ***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气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区和丘陵区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月末大地开始稳定结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候干燥寒冷,晴好天气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县***驻勃利镇。
邮编:154500。行政区划代码:230 *** 1。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恒乡、杏树 *** 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 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 *** 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 *** (1 *** 9年)东北政务 *** 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 *** 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 *** ,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 *** 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 *** 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
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 *** 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 *** 准,设置勃利县。
设治 *** 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 *** 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 *** 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 *** 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 *** 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19 *** 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
19 *** 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 26.3%;满、 *** 、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驻地勃利镇。
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黄烟、亚麻等。工业有亚麻加工、钢铁、建材、陶瓷、机械、粮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铁路过境,并有鸡西至勃利、勃利。
七台河名字的由来七台河来自 *** 族语言,在七台河建市之前,聚居在我市(现)勃利县杏树乡的 *** 族居民称呼他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为齐得和(音译)。
后来成立七台河市后沿用了这个说法,但在原来基础上作了部分修改,音译为现在的七台河。另外,流经现在老一百附近的“七台河”的确为一条河的名字,但这条河的命名是由七台河市的名字而来,并非由河的名字命名的城市名字。
现在,由于历史变迁,在原来的七台河附近又形成了一条新的河流,人们(根据***)把这条新的河流成为新七台河,于是就有了现在新老七台河只分。城市概况七台河市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处于佳木斯、牡丹江、鸡西、双鸭山等五大城市群中心位置,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
七台河1958年开发建设,1983年晋升为省辖市,现辖3区一县,人口86万。七台河市地理位置优越。
南与鸡西市、牡丹江市相邻,北接佳木斯市、鹤岗市,东连双鸭山市,西通哈尔滨市,周边有13个县、7个国营农场,城市总人口1100多万人。铁路交通便捷。
七台河市物产丰富。现已探明金属、非金属矿藏30多种,其中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三大保护 *** 开采煤田之一,已探明储量52.6亿吨,保有储量17亿吨,并且煤种齐全、品质优良。
目前,七台河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主焦煤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更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培育了电力、化工、家具、机械、食品等一批立市产业。
七台河市山川秀美,人杰地灵。境内拥有倭肯河、挠力河两大水系、34条河流和21座大中小型水库。
市区内自然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融为一体。桃山、仙洞山、万宝山成“品”字相拱在市区周边,万宝湖、桃山水库如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两端,在这“三山两湖”的映衬下,形成了“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独特山水园林风光,被授予省级园林城市称号。
*** 冠军杨扬、王蒙成为全中国人的骄傲,“双叶”家具驰名中外,中国草笔堪称中国书画史上一大创举。近几年来,市委、市***精心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一个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七台河市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商业、娱乐、旅游、医院、学校、通讯等应有尽有。
境内总库容8亿立方米、总投资5亿元的桃山水库二期工程即将上马,竣工后,列全省第三大水库。全市现有3个发电厂,总装机容量244.8万千瓦,七台河之一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我省更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七台河市1983年11月晋升为省辖市,辖三区一县。新兴区:红旗镇、新建街道办事处、北山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立街道办事处、河南街道办事处、缸窑沟街道办事处、新合街道办事处、越秀街道办事处、新安街道办事处。
桃山区:万宝河镇、桃西街道办事处、桃东街道办事处、桃南街道办事处、桃北街道办事处、桃山街道办事处、兴岗街道办事处。茄子河区:茄子河镇、宏伟镇、铁山乡、中心河乡、岚峰乡、新富街道办事处、东风街道办事处、富强街道办事处、向阳街道办事处、龙湖街道办事处。
勃利县: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顺乡、恒大乡、杏树 *** 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2005年,辖3个市辖区、1个县。
七台河市面积6223平方千米,人口87万(2003年)。桃山区面积 74平方千米,人口16万。
邮政编码154600。新兴区面积 123平方千米,人口20万。
邮政编码154604。茄子河区面积1560平方千米,人口14万。
邮政编码154622。勃利县面积4466平方千米,人口37万。
邮政编码154500。县人民***驻勃利镇。
七台河是一个新兴的煤炭城市。七台河矿区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
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发煤货场星棋罗布,铁路专用线横贯东西走向,通讯 *** 自成体系,交通、通讯十分便利。迄今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炭、黄金、石墨、膨润土等十余种尤以煤炭最为丰富,是七台河一大优势能源。
七台河煤田是国家保护 *** 开采的三个稀有煤田之一尝花佰拘脂饺拌邪饱矛,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主焦煤产区和黑龙江省唯一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七台河煤田是由36个矿区组成的凹陷煤盆地,东西长约110公里,南北宽15公里, *** 分布几处小盆地。
境内总含煤面积1350平方公里,含煤20--50余层,总厚度20-30米。七台河煤田煤质优良,煤种齐全,灰份在10--40%之间,发热量在6000--8000大卡/千克之间。
主要煤种有弱粘煤、气煤、肥煤、焦煤、瘦煤、贫煤、无烟煤等,其中:焦煤及炼焦配煤为全国三大优质煤基地之一,占总储量的87%。七台河市煤田的划分传统上以桃山大断层为界,把七台河煤田分为东区和西区。
东区按矿区划分为13个区:新富区、富强区、铁东区、向阳区、龙湖区、北岗区、无烟区、铁南区、岚峰区、七峰区、鹿山区、十八里区、铁西区。西区按矿区划分为8个区:新建区、新兴区、东风区、桃山区、新立区、青龙山区、桃七三区、牧羊地区。
*** 有6个区:保安区、马场区、罗泉区、大义区、北兴区及龙湖 *** 区。截止到2001。
经考证,勃利平安古遗址和新兴区八道岗古遗址均属 *** 晚期遗址,至今已有三、四 *** 的历史。据史 *** 载,七台河勃利地区古代是满族先人肃慎族居住和生活的地区,在三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满族的祖先们与各兄弟民族共同在此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到了近代,特别是“9.18”事变后,这里几乎就是东北 *** 斗争的一个缩影,日本、***长期盘踞在这一地区,***领导的义勇军、东北 *** 同盟军、中国人民 *** 军等对敌斗争风起云涌,在勃利县新近发现了日军60余年前的勃利密塞和平安原始部落遗址、马安辽金文化遗址,印证了七台河渊远的历史足迹。
[编辑本段]概况【位置面积】面积4466平方千米。
【人口民族】 37万(2002年)。【地形气候】勃利县隶属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东、南、西三面环山,西部山区属老爷岭山系,东部山区属完达山系,中部丘陵区为完达山向三江平原倾斜的过渡型地貌,西北部平原是松花江水系倭肯河的冲积平原。
境内海拔123--1008米之间,更高是段家岭李木营界山顶,更低是安兴水库地面。勃利县地处寒温带,属 *** *** 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3--5月份,冷暖气温变化急剧,回暖快,3月末至4月初开始解冻,终霜在5月12--23日;季降水占全年的15%;天气干燥少雨多风。夏季6--8月份,高温多雨,平均气温20.9--22.8℃,极端高温37.4℃;季平均降水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秋季9--11月份,秋季光照充足,天气多晴好。季平均降水100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20%。
平原区和丘陵区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前后。10月末大地开始稳定结冻。
冬季12月--翌年2月,气候干燥寒冷,晴好天气增多,季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仅占全年的5%。县***驻勃利镇。
邮编:154500。行政区划代码:230 *** 1。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勃利镇、倭肯镇、双河镇、小五站镇、大四站镇、镇郊乡、长兴乡、青山乡、罗泉乡、抢肯乡、吉兴乡、永恒乡、杏树 *** 族乡、铁西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元明街道办事处、新华街道办事处、新起街道办事处。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勃利县,以境内勃利河(今西北楞河)得名。
勃利,满语,“幸福、吉利”之意。清代属三姓副都统管辖。
唐代曾在黑水府下设置勃利州,辽代属生女真五国部,据考证唐代的勃利州是辽代五国部之一的剖阿里部(剖阿里系满语“豌豆”之意),应在今苏联伯力一带。清初为和屯噶珊之地。
三姓地方分为荒里、荒外,此地当时属荒外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拟设县治,未实现。
*** 三年(1914年)派官吏实地勘查后,将依兰县东南地带析出,于四站(今勃利镇)置设治局, *** 六年(1917年)改设治局为勃利县,属吉林省依兰道管辖。 *** *** (1 *** 9年)东北政务 *** 会成立后,废除道制,县归省直接管辖,勃利县直隶吉林省为三等县。
康德元年(1934年)十二月伪 *** 改行帝制,实行地方行政机构 *** ,成立三江省公署,勃利县由吉林省划归三江省管辖,康德六年(1939年)六月将本县西部地区划归林口县,康德十年(1943年)十月设置东满总省和兴安总省,与此同时又将勃利县由三江省划归东满总省所辖, *** 三十四年(1945年)东北光复, *** 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五日公布东北新省区方案,将伪省合并为九省,勃利县划属合江省管辖。全国解放后,恢复东北三省。
勃利县隶属干黑龙江省。一九七〇年由勃利县析置七台河市。
1909年6月2日(清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吉林巡抚等奏准,拟于依兰府东境增设勃利县,列为“暂行缓设”之列。 *** 成立后,经过现场调查和履行呈请程序,1917年5月10 *** 准,设置勃利县。
设治 *** 于同年9月16日启用关防,县址设于大四站,定为三等县,隶属依兰道。后因县城遭匪患,1919年秋迁至大碾子河镇老街基。
1 *** 9年2月,废除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初隶吉林省,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管辖。
1939年6月,将南境之林口村、古城镇、龙爪村和青山村划出,设置林口县。1943年10月,划归东满总省管辖。
1945年“九三” *** 战争胜利后,划归合江省管辖。1947年2月,合江省委省***决定,将依兰县东南部双河地区划出,设置双河县,县***驻双河镇,隶属合江省管辖。
1948年5月,撤销双河县,并入勃利县。1949年5月,撤销合江省,改隶松江省。
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划归合江专区管辖。1957年1月22日,省人民 *** 会通知,将原鸡西县的兴农、平安河和哈达砬子3个乡划归勃利县管辖。
1965年1月1日,将兴农公社划归鸡东县管辖。同年2月2日, *** 批准,将七台河镇划出,设立七台河特区。
隶属合江专区。1966年2月,将密山县境内国营兴北农场划归勃利县管辖。
同年9月,将茄子河、中心河两个公社划归七台河特区管辖。1983年10月,将勃利县划归七台河市领导。
19 *** 年,勃利县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完达山脉西麓。北临桦南县,东接宝清县、七台河市,南部和西部与鸡东县、林口县接壤,西北与依兰县毗邻。
全县总面积4455平方公里。全县共辖14个乡、镇。
19 *** 年末全县总人口36.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5万人,占 26.3%;满、 *** 、蒙古、锡伯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9%。县***驻地勃利镇。
勃利之称的由来,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勃利县因据古代勃利州而得名;其二,当时建置县治时,依兰道尹以“勃发、顺利”之意而命名;第三种说法,此地远于辽代,是五国部之地,称五国部城首为博和里国博和利,“勃利”则为“博和利”之转音。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农业主要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甜菜、黄烟、亚麻等。工业有亚麻加工、钢铁、建材、陶瓷、机械、粮油和食品加工等行业。
牡丹江至佳木斯、勃七铁路过境,并有鸡西至勃利、勃利至宝清、。
巴彦县-历史沿革巴彦,原称巴彦苏苏。
巴彦,满语谓“富贵”;苏苏,满语谓“屯”,会译即“富贵的村庄”。早在周秦之际,巴彦县本处就为隶慎属地,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少数民族在这里过着游牧生活。
19世纪中叶,随着黑龙江土地的大量开发,清咸丰九年(1859年)始招民兴垦,设治城为中兴镇(即今天巴彦镇)。清周治元年(1862年)设呼兰厅管理此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二月设呼兰厅为府,移治呼兰城,改呼兰厅为巴彦州。1932年日本 *** 入侵,巴彦沦陷,4月5日改为巴彦县公署,隶属为黑龙江省公署,为甲等县。
1945年8月 *** 战争胜利,于9月成立巴彦县 *** 联合***,11月成立巴彦县人民***,初由滨江省直辖。1946年1月为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消,由松江省直辖。
1954年8月,松江省并入黑龙江省,巴彦县为黑龙江省直辖县。1955年3月改巴彦县人民***为巴彦县人民 *** 会。
1956年3月设绥化专员公署,巴彦县为其所辖。1960年4月划归哈尔滨市,1965年6月成立松花江地区专员公署,本县为其所辖。
1996年3月松花江专署与哈尔滨市合并,巴彦县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
七台河地区,早在远古商周时代,是祖国古老民族之一肃慎族的地域。
肃慎族,汉代改成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革末革曷;辽、金、明称女真;公元 1635年,清太宗改女真为满洲。汉代,挹娄臣属夫余(祖国古老民族之一,居住在今吉林省农安、扶余县一带),而夫余隶属于汉朝设于东北的玄菟郡(今沈阳市东郊)辖,挹娄亦附属于汉。
公元 220年至公元 226年,挹娄摆脱夫余 *** ,直接与中原往来。唐代,公元 713年,唐玄宗册封革末革曷族首领 *** 为渤海郡王兼忽汗州都督。
这个地方 *** 在历史上也称渤海国。渤海国辖5京、15府、62州、130余县,七台河地区归属铁利府(今阿城迤东之地)辖。
公元 *** 6年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公元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辽在今依兰县以东松花江两岸至乌苏里江口设五国部,越里吉(今依兰县治)为五国头城,七台河地区归属越里吉辖。
公元 1115年,金灭辽。地方更高行政机构为路(相当于省),共设 19路,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路(今依兰 *** 庙)辖。
元朝创行省制,将胡里改路并入辽阳行省开元路(今辽宁开元县境内)设胡里改军民万户府(今依兰 *** 庙),七台河地区归属胡里改军民万户府辖。公元 1409年(明永乐 7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东岸特林地方设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下设卫、所。
七台河地区归属呕罕河卫(呕罕河即今倭肯河,卫址在今依兰县东)辖。清代, 1714年(康熙帝 53年)于三姓(今依兰县)先后设置协领、副都统及府、道衙门等军政机构,七台河地区归其所辖。
1916年( *** 5年),以桃山脚下的王霸砬子河(今万宝河)为界,七台河地区分归依兰、宝清两县辖。 1918年( *** 7年),经吉林 *** 公署批准设勃利县。
从此,七台河地区由依兰县划出,归属勃利县辖。 1965年 3月 1日,***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委根据*** *** 、 *** 2月 2日电示,下发《关于建立七台河特区的通知》,决定组建七台河特区。
同年 5月 20日,七台河特区正式建立,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七台河特区和七台河矿务局一体办公,属黑龙江省合江地区辖。 1968年 4月 20日,经黑龙江省 *** *** 会批准,成立七台河特区 *** *** 会,仍属合江地区(佳木斯)辖。
1970年 4月 1日,经黑龙江省 *** *** 会根据 *** 、 *** 批示下发通知,将七台河特区改称七台河市,隶属关系不变,为地辖市。 1983年 11月,经 *** 批准,七台河由地辖市升格为省辖市,是黑龙江省 10个直辖市之一。
同时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合江地区管辖的勃利县和宝清县的宏伟、岚峰两公社,划归七台河市辖。
谢文东(1887年-1946年),原名谢文翰,满族,***陆军中将。1887年生于辽宁省宽甸县永甸村。以后全家迁入勃利县碾子河村。早年种地,养蚕等;1932年参加李杜的 *** 自卫军,任骑兵旅团长;后曾任民众救 *** 总司令、东北 *** 联合军军事 *** 长、东北 *** 联军第八军军长。1939年3月在日军残酷 *** 下投敌。 *** 胜利后,被 *** ***委任为新编 *** 第八十五师师长、第五战区 *** 先遣军第三军军长、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等。1946年,所部被东北 *** 联军击溃;11月,被俘虏;12月3日,在勃利县经 *** 枪决。
三、龙湖区属于哪个市
龙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位于汕头市东北部,是汕头中心城区,区域面积125平方公里,东北面隔外砂河与澄海区交界,西北隔梅溪河与潮州市潮安区为邻,西边接壤金平区,部分涵盖汕头国家级高新区,南边和东南面朝南海,与汕头市华侨试验区大部分区域重叠。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发祥地,1981年在汕头龙湖1.6平方公里范围建立汕头经济特区,1991年汕头经济特区区域扩大到汕头市区,同年组建成立龙湖区。现下辖10个街道、125个村(社区),户籍人口50.67万人,常住人口 *** .02万人。
汕头属 *** 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 *** 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 *** 带海洋 *** 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龙湖区
四、龙湖区的地理环境
汕头龙湖区地貌以三角洲冲积平原为主,占全市面积63.62%,丘陵山地次之,占土地面积30.40%,台地等占总面积5.98%。
龙湖区地处海滨冲积平原之上,处在粤东的莲花山脉到南海之间,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整个地形自西北向东南依次是中低山——丘陵,台地或阶地——冲积平原或海积平原——海岸前沿的砂陇和海蚀崖——岛屿。汕头属 *** 带,处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在东北信风带的南缘。汕头市地处亚欧 *** 的东南端、太平洋西岸,濒临南海。冬季常吹偏北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
北回归线从汕头市区北域通过。全市属南 *** 带海洋 *** 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春季潮湿,阴雨日多;初夏气温回升,冷暖多变,常有暴雨,盛夏虽高温而少酷暑,常受台风袭击;秋季凉爽干燥,天气晴朗,气温下降明显;冬无严寒,但有短期寒冷。
年日照2000—— *** 0小时,日照最短为3月份。年降雨量1300—1800毫米,多集中在4—9月份。年平均气温21℃——22℃,更低气温在0℃以上;更高气温36℃——40℃,多出现于7月中旬至8月初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期间。冬季偶有短时霜冻。
文章分享结束,龙湖区天气和汕头龙湖区天气实时的 *** 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