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雷州市天气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雷州市天气的知识,包括徐闻天气预报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雷州半岛为什么叫雷州半岛雷州半岛怎么样
雷州半岛,以打雷出了名。春夏之际,雷鸣不断,即便在秋天,偶而也会听到雷鸣,以中午至傍晚时分居多。雷州半岛的雷电千变万化,没有定律,连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都捉摸不透。
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我国雷雨最多的地方我国的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是我国雷雨最多的地方,平均每年有 100个雷雨天。雷期为每年 3—10月,其中 5—7月为低空雷期,这段时间往往出现雷电伤害人、畜现象。7—10月为中、高空雷期,这段时间多伴随暴风雨或大暴雨。海南岛每年 5—6月为降雨高峰期(主要为夏季风雨),8—10月为台风雨降雨高峰期。两个降雨高峰期的雨量占全年总雨量的 70%以上,平均降雨量 2000毫米左右,其中琼中县东部和万宁县西部山区年降雨量高达3000毫米左右,琼中县降雨量更高年份达 5525.5毫米,为全岛降雨量之冠。据记录,海南岛的俗县一年平均有 130个雷雨日,最多的时候一个月竟有 27天为雷雨天。广东省西部雷州半岛一带,在唐朝贞观八年(634年)称雷州。天宝初改雷州为海康郡,乾元初复称雷州。元称雷州路,属湖广省。明称雷州府,属广东布政使司。清仍为雷州府,属广东省。雷州的得名,乃因该地多雷而得名(见《太平寰宇记》转引《投荒录》)。雷州半岛是名闻遐迩的世界第二雷区,闪电打雷,频繁而厉害。
二、雷州为何叫雷州是不是经常有好多雷打的
1、雷州是古代 *** 族的发祥地,“旧有瑶、僮、侗、僚与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其中的瑶族就将狗视为“图腾”。
2、及至唐代,雷祖陈文玉的诞生相传就是因为九耳狗的发现。相传当时的雷州地界,有个猎人,养有一只九耳异犬,其耳朵异常灵敏,每次出猎,都能比其他犬只先察觉到猎物的动静。一天,猎犬发现林中有个尺余长的石卵,猎人于是便抱了回家。第二天,雷电交加,石卵被霹雳破开,里面走出一名男子,这人就是雷祖,他左手上有个“雷”字,右手上则是个“州”字。灵狗发现了雷祖,并守护着雷祖长大,于是它也就被视为护佑人类的神灵。以上只是个美好的传说。
3、又有一说法:雷州名字可能与雷石有关。雷石。亦称雷楔、雷榍。雷石多于雷雨之后发现,主要产于广东雷州,因雷州半岛为多雷区。湖北宜昌麻溪一带自古亦出产此石。《湖北通志·物产》引《宜昌府志》记载:“雷石,麻溪山 *** ,形似枣核,大者如卵,莹澈如水晶,每经雷雨后山田中往往觅得之,一名雷楔。”据笔者所知,峡口北岸之晓峰、新坪一带现今仍常有发现。此石奇特,成因仍是一个谜。《石雅》虽有“或说雷神所坠”之说,但却认为雷石 *** 于沙砾之中经雷雨之洗刷而出露,“且有因雷雨而愈呈露者,昔人每称于雷震下得之,正由于此。”此说似有科学 *** 。
4、雷州南朝梁置合州,改曰南合州,隋复曰合州,寻废,唐复置南合州,更名东合州,改曰雷州,寻曰海康郡,复曰雷州,宋曰雷州海康郡,元置雷州路,明改曰雷州府,清因之。1994年撤海康县,改为雷州市。
三、雷州半岛
中国第三大半岛。因古雷州而得名。地处广东省西南部,位于北纬21°15′~21°20′,东经109°22′~110°27′。介于南海和北部湾之间。南隔琼州 *** 与海南岛相望。南北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60~70公里,面积8500余平方公里。雷州半岛海岸线位于祖国 *** 最南端,东临南海西 *** 部湾,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有东海、南三和硇洲等岛屿,东海岛有海堤与 *** 相连。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长约1180公里,连海岛海岸线总长达1450公里。雷州半岛辖区湛江市是雷州半岛主要的城市,其辖雷州市(原海康县)、廉江市、吴川市(三个县级市)和徐闻县、遂溪县(二县),以及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麻章区(四区),主要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特呈岛,调顺岛等。突出于南海之中。北依岭南丘陵,南隔琼州 *** 与海南岛相望,西濒北部湾,包括湛江、遂溪、雷州、徐闻4市县,人口500多万.它和渤海属于我国的内海。 *** 上的内海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西接北部湾,东连南海北部,呈东西向延伸,长约80公里,宽20~40公里,最窄处18公里,面积0.24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4米,更大深度114米。 *** 全部位于 *** 架上,海底地形周高中低,为—北东—南西向狭长矩形盆地, *** 水深80~100米,东、西两口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 区海流较强,夏季西南季风盛行,海流自西向东流动,流速大,其他季节均由东向西流动,流速小。 *** 是东南沿海进入北部湾的海上要冲。在我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与 *** 上广东省的雷州半岛遥遥相望。它因海南岛又名琼州岛而得名。它是我国的三大 *** 之一。琼州 *** 最宽处直线距离为33.5公里。半岛地势平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米以下。南部为玄武岩台地,占半岛面积的43.3%,略呈龟背状,台地上多分布有孤立的火山锥,其中石峁岭更高,海拔259米。中西部和北部多为海成阶地,占半岛面积的 26.7%,海拔在25米以下。中东部为冲积和海积平原,占半岛面积的17.4%,地形平缓。半岛地表水缺乏,河流短少,成放射状独流入海,其中南渡河更大,长65千米,流入雷州湾,青年运河纵贯半岛北部,长236千米。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半岛岸线曲折,港湾众多。东部为台地溺谷湾海岸,南部为火山台地海岸,西部为海成阶地和台地溺谷湾海岸。港湾主要有湛江港、雷州湾、流沙港、乌石港、安铺港。半岛之东近岸海域中有30多个岛屿,较大的岛屿有东海岛、南三岛、硇洲岛、新寮岛和东里岛。东海岛位于雷州湾与湛江港之间,面积247平方千米,人口约10万,地势平坦,东部有沙堤,东北蔚律港水深26~41米,西部沙滩宽阔,有长6820米的大堤与 *** 相连。南三岛位于东海岛之北,由10个小岛进行围海造田连接而成,面积123平方千米。硇洲岛为火山岛,位于东海岛之东,面积53平方千米,岛上更高火山锥海拔81.6米,东部为陡崖。雷州半岛古火山分布图属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3℃,1月平均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8℃。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毫米,5~10月为雨季,9月为暴雨鼎盛期,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常年多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年平均风速3米每秒。夏秋季多台风,年平均 *** 台风2~3个。半岛东侧沿海为不规则半日潮,西侧沿海为规则全日潮。半岛是中国热带、 *** 带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之一,盛产甘蔗、橡胶、剑麻、香茅、花生等。海产品主要有 *** 、对虾、龙虾、鱿鱼、蚝、珍珠等。工业有制糖、食品、制盐、家用电器、化工、机械、建材等主要门类。交通较方便。铁路有黎塘-湛江、广州-湛江线与衡阳-友谊关、贵阳-柳州、北京-广州线相连。公路成网,干线有徐闻-广州公路纵贯半岛。水运以湛江为中心,港口主要有湛江、海安等,可通往沿海各地。 *** 以湛江为中心,通广州、海口、 *** 等。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旖旎迷人的热带风光,主要风景区有湖光岩、东海岛、粤西热带作物试验站等。雷州半岛地处中国 *** 南部边陲,西控北部湾,东瞰南海北部 *** 水域,南与海南岛共扼琼州 *** ,又是海南岛的重要依托,地位重要。1950年中国人民 *** 第四 *** 军一部以半岛为基地,利用3、4月的北风季节,发起海南岛 *** 战役,强渡琼州 *** ,5月1日解放海南岛。%D%A补充:%D%A对于雷州得名的原由,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好作这样诠释:雷州因多雷而得名。不久前雷州市一位作者也在文章中宣称:“雷州是仅次爪哇的世界第二大雷区”,象是为雷州作注。百度网《炎夏雷暴》词条亦云:“即使冬季,这一带(海南岛、雷州半岛)也能听到阵阵雷声,雷州因此而得名”。其实这些说法是缺乏依据的。一、“因多雷得名”史无记载我们常说的雷,其科学定义是:闪电出现时,闪道中因高温使水滴汽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强烈 *** 声。伴有雷声和闪电的天气现象,称雷暴。(见《辞海》)雷暴形成与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相关。专家认为,粤西北一粤中德庆、罗定—粤西南为广东的多雷暴地带。雷州半岛也属于多雷暴地带,而古雷州得名是否与多雷有关,还是不能妄加推测。雷州始名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同时期,毗邻的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琼州(今海口市)、窦州(今信宜市)也分别于622、631、634年始名,可都不用“雷”字命名,莫非儋州、琼州、窦州的雷比雷州少?自唐贞观上溯至秦汉,儋州、琼州、窦州和雷州之地的雷,孰多孰少,史无记载。翻阅雷州的史籍,看到的是干旱的记载,世代祭雷祈雨的记载,却没有雷暴灾害的记载。《雷州府志》录有雷州古谚“雷打秋有作无收,秋打雷稻籽累累”,并作了诠注。说是雷州人祈盼多雷雨,每年立秋之日有听雷测天的习俗;“秋打雷稻籽累累”,意为“秋后多雷乃祯祥之兆”。此谚至今仍在雷州半岛的乡村中流传,究其原因是因为古今气候未有根本变化。雷州半岛今天绿畴万顷,代替了历史上的“赤地千里”,是在 *** 领导下,广大人民树立人定胜天的思想,大力兴办水利的结果,并非多雷多雨使然。对于雷暴的成因及我国雷区的分布,哪里多雷,我国著名的气象学家林之光在其专著《中国气候及其极值》中,有全面的阐述。林之光先生的论断是,“中国的雷暴的分布是南方比北方多,山区比平原多,陆地 *** 面多。”他以建国后五十年各地气象台站提供的资料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认定我国的多雷地区首推云南、海南,次为青藏高原东部和横断山区北部,第三是两广地区。专家认为,雷州半岛虽属两广雷区的范围,但由于三面环海,平均海拔才25-70米,无高山,由热力条件引发的雷暴,相对于海南、粤中、粤北及粤西山区,是少而不是多。权威的气象资料显示,云南勐腊年均雷暴日数达123.7天(最多148天),海南儋县122.5天(最多139天),云南景洪120.8天(最多149天),海口市112.7天,信宜市108.9天。而湛江市(总面积的70%为古雷州辖地)年均雷暴日数为94.6天,古雷州的腹地今雷州市年均雷暴日数是96天,均不及印尼爪哇物茂的年均雷暴日数322天的三分之一。至于以“冬雷阵阵”说雷州多雷,也不科学。林之光指出,我国长江、巴山以南地区冬天都有雷,终雷最晚的地区是云南勐定、镇源。少与多是相对而言的,如能察今知古,那就很难推论出古雷州最多雷。也许古时雷州之雷也就是南不及儋州、琼州,北不及窦州。问题还在于,自唐武德、贞观年间(儋州、琼州、雷州、窦州始名时期)至建国之初,中国各地都没有完整的气象资料,关于雷暴的记录更是凤毛麟角。不论谁说古雷州是因多雷得名,都是没有证据的。二、“雷州多雷”的不经之说说雷州以多雷而名者,虽然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很可能源自一些远久的传说。这些传说见于史籍,世代流传,穿凿附会,自圆其说,可概括为“雷州多雷说”,其说有三。其一,“猪雷说”。说是雷州这个地方很多雷,到了冬天都变成猪蛰伏到地下。人们把这些猪雷挖出来煎煮,给它温暖,让它立春后回到天上行云化雨。然而,古时有识之士就认为这种传说是荒诞的。明《雷州府志》指出,“雷自贞观始名,说者谓其多雷,至冬蛰而为彘,郡人掘而煮之,其说近诞。”其二,“风雷说”。说雷州有座擎雷山,山上经常生出雷来。这山有洞窍与琼州的息风山相通,琼州那边一刮风,雷州这边就打雷。琼州风多,所以雷州雷多。清《雷州府志》指出,“此为不经之说”。其三,“阴雷说”。说雷州不但有阳雷,而且有阴雷。阳雷有声音,主生,行云化雨,造福人世。阴雷无声,也看不见,主杀,专事惩办恶人。那些连得什么病都来不及知道而突然死去的人,就是被阴雷击死的,其原因是他本人作恶或是他祖上有人作恶。至今这种“阴雷说”在雷州半岛的一些乡村中仍有流传,也有人相信。清《雷州府志》照录此说,并不否定。“雷州多雷说”告诉人们,雷州之地天上有阳雷,人间有阴雷,山上有风雷,地下有猪雷,真可谓雷州无处不有雷。“雷州多雷说”是科学不昌明时代的产物,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自古以来就有人跟从、附会。因此,雷州就“多雷”了。三、“多雷说”与雷文化“雷州多雷说”,以现代科学观点看,固然荒诞不经,不可置信,它却是古雷州的雷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以讹传讹,世代不绝。雷祖祠据史家考证,雷州半岛上的先民是西瓯、骆越人,唐时称俚人,即今天黎族、壮族的祖先。骆越人图腾崇拜雷电,制造青铜鼓以象征雷,铜鼓既是神器又是乐器,供奉铜鼓为神,又击鼓作乐,相娱为乐。俚人传承,供鼓祭雷,相沿成习。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任东合州刺史,三年后奏准朝廷将州名改为雷州。陈文玉在任八年,雷州大治,死后被谥封为“雷震王”,朝廷派礼臣到雷州建祠以祀之。后人尊陈文玉为雷祖,其祠称雷祖祠,人们又把陈文玉神化,有许许多多故事说他是雷种、雷神。雷州境内的人民,不论是俚人还是北来 *** *** ,都一致尊崇雷祖陈文玉。俚人 *** 天雷, *** *** 道教中的雷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祭祀雷祖活动中,俚汉文化观念合二而一。俚人依祖先传统上供铜鼓, *** 从道教上供猪 *** 牺牲品。 *** 念念有词,顶礼膜拜;俚人呼天唤地,击鼓铿铿。最初的祭祀理念是既祭雷祖,又祭雷神,也祭天雷,而随着陈文玉的神化,以及各种各样的雷传说,雷祖、雷神与天雷已浑然一体,后来祭祀活动就简称为“祭雷”了。史料显示,雷州祭雷的宗旨,就是祈求雷神庇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明清二代, *** 从福建等地大量移入雷州,俚人的后裔黎族、壮族 *** 走海南、广西,雷州渐渐成了 *** 的一统天下。雷州祭雷习俗在传承中嬗变,至明末清初演绎出“雷州换鼓”的雷文化高峰。所谓雷州换鼓,就是“每年定期供鼓以祭雷”,祭雷时供上新鼓换下旧鼓。换鼓是祭雷的俗称。雷州人称铜鼓为雷鼓,称天雷为天鼓,击铜鼓象征天鼓,祈祷雷声常作,雨水充沛。换鼓之日,州内官民齐集雷祖祠前,还有高廉琼的州县官员应邀前来助兴。新供的100多面大雷鼓,以铜锣、铜钹伴配,进行击乐大演奏。鼓声如雷,天崩地裂。在击乐声中,巫师、道士千般作态,亦咒亦歌,离奇怪异;又有善男信女组成的祈祷仪仗队,载歌载舞,酬雷谢天,惟妙惟肖。因而雷州换鼓以其规模 *** ,祭雷演技天下叫绝,与广德埋藏、钱塘江潮、登州海市并称为天下四绝。《广东新语》云:“雷人辄击鼓享神,亦号雷鼓,云雷天鼓也,霹雳万物者也。以鼓象其声,以金发其气,故以铜鼓为雷鼓也。”可见,雷州祭雷,以雷鼓象征天鼓,创造的是雷鼓作声,天鼓相应,天人合一,人神共乐的精神境界。这就是雷州换鼓的精神实质,也是雷文化的精髓。雷图腾——雷传说——雷州——雷震王·雷祖——雷神——雷州换鼓(祭雷),这就是古雷州的雷文化发展脉络。雷文化延续了上 *** ,“雷州多雷说”也延续上 *** 。如果今天有人以“雷州多雷说”为依据,作出“雷州以多雷而得名”的结论,那也是不足为奇的。四、州以雷名的历史记载历史记载,唐贞观五年(631年),陈文玉出任东合州刺史,唐贞观八年(634年)表奏朝廷要求将州名改为“雷州”,其理由是东合州与该州古时的名称合州、南合州容易混淆。至于陈文玉为什么用“雷”字为州名,没有史料可资查考,但我们可以进行猜想。猜想一,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其目的是促进民族团结,凝聚俚人的民心,以利管治。陈文玉是 *** ,他的前任是俚人首领。俚人敬仰崇拜雷,又有祭雷的习俗。以雷为州命名,是对俚人的尊重,表明陈文玉要当俚人的父母官,这样俚人就会拥戴他,辖区之内政通人和可以期望。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雷州得名是出于崇雷敬雷,并非因为多雷。猜想二,陈文玉以雷为州命名,既是为了迎合民俗,也是对上天的祈祷,愿州内雷声常作,风调雨顺。陈文玉所处的时代,是雷州半岛从 *** 过渡到农耕的时代,陈文玉出生于海康县一个猎户人家,对 *** 与农耕的艰难看得清楚。农耕仰赖天泽,要年丰岁稔,只得祈求雷神庇护,及时行云化雨,润泽州境。以雷为州命名,意在敬示州托 *** ,望多加眷顾。如果这个猜想成立,那雷州得名是因为敬雷、盼雷,也并非因为多雷。也许还可以作很多的猜想,但猜想毕竟是猜想,猜想不能代替史实。总而言之,州以雷命名也许与雷有关,但究竟是因雷多而得名,还是因雷少而得名,均无可考。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这证实,是因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雷”命名。权威的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尊重了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都没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诠释。我们也应尊重史实和科学,不要轻言“雷州因多雷而得名”。%D%A补充:%D%A神秘的雷州石狗雷州文化源源流长,由于雷州半岛是红粘土,所以文化有红土地文化之称,雷州半岛有很多特色文化,都是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流传至今,对后人有很大启发......【雷州话】雷州的主要汉语方言。来源于福建的闽南话,汉代已基本形成。据明万历《雷州府志》载,当时雷州话叫“东话”或“客话”,其特色是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许多基本词汇与潮州话和蒲田话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话、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而发生差异 *** 的变化。雷州话通行范围很广,包括雷州市、徐闻县全部,遂溪县、湛江市区和郊区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岛北部的廉江、吴川、电白3县的一部分,人口超过500万。雷州城的雷州话是雷州话 *** 方言,是正音。现出版有《雷州话注音字汇》、《雷州话方言词典》和《雷州方言志》。【雷州歌】用雷州话演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雷州音乐】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雷州半岛和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雷剧【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市。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雷州的 *** 】唐代 *** 开始传入雷州,以后不断发展。现全市保存较好的寺庙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区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别在广州、 *** 和美国等地 *** 组织任法师或住持。 *** 音乐已搜集到50多种,结构严谨,旋律流畅。【雷州白斩狗】南宋初年在雷州城兴起的一种传统食俗,把狗宰杀后煮熟,放在砧板上斩碎来吃,称白斩狗。雷州人很喜欢吃狗肉,市场上卖狗肉摊档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御寒,是 *** 的大补。甚至有人说:“将钱买狗吃,好过买被盖。”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记”小店,专营雷州狗肉生意,因为经营得法,曾名噪一时。吃白斩狗很讲究调味,狗肉摊档必备有花生油、酱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制成的调味品,免费供应顾客。家庭 *** 狗肉,更讲究烹调 *** 。【雷州白?】清代最为兴盛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雷州白?用糯米粉作皮,用白糖、椰丝、芝麻、猪肉末、冬瓜糖、生黄皮等作料作馅,捏成?后,放在蒸笼里蒸熟即成。雷州白?素以馅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馅里椰丝要下足猪油炒熟。【雷州大粽】兴盛于明代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雷州城东西洋盛产大米,尤以糯米著称。城里商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 *** 。因雷州粽用料足,体形大,人们称为“雷州大粽”。雷州大粽的 *** *** 是,先将糯米洗净(放在油锅里炒过更佳),用虾米、猪肉等配料作馅,然后用粽叶包裹,再用草绳捆紧,放进锅里加水煮熟即成。旧时雷州摊档卖粽,一般是连锅带粽搬上街头,放在火炉上面,边卖边加热。糯米软滑可口;虾米、猪肉作馅,香味袭人,且白糖又多,在当时确是一种比较实惠的食品。顾客吃饱后,档主又免费赠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腻,又可品尝粽叶风味。如今,雷州城入夜后,街上传统卖粽摊档比比皆是,为雷州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过,由于人们早已解决温饱问题,雷州大粽风味虽依然如故,但体形比以前小得多了。【甜酒】地方风味小吃。俗称“甜糟”。相传始于宋代。与白NB36C、大粽合称雷州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酿制,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更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为逊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黄糖煮水打底,舀到碗里时,再加适量未经煮过的甜酒。煮过的稍烂,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处,香甜可口。爱吃生甜酒的 *** 很多,因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丰富,雷州人视为冬令补品,往往把炒过的熟鸡肉浸到南珠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补身益血,产后妇女尤宜。【南珠】珍珠有东、西、南珠之分。国际市场上评价说:东珠(日本产)不如西珠(欧洲产),西珠不如南珠(中国雷州产)。南珠特点是“光、重、圆、大”,是珠中上品。南珠 *** 相当昂贵,历来被人们视为华丽、贵重、富有、吉祥的象征。南珠既可 *** 项链、首饰,又可 *** *** 品、饮料、日用化妆品等。从三国时起,雷州就有珠民采珠、养珠,史称“南珠故乡”。明朝在雷州设置专事采珠都,多次派官员和 *** 大量采办南珠。中华人民 *** 国成立后的南珠养殖始于1966年6月1日。现有南珠养殖场3333个,养殖面积3000公顷,珠核厂21家,珠壳粉末厂12家,南珠项链加工厂103家。南珠年产量达9657公斤,产值1.21亿元,居全国之一,占全国珠产量的2/3。珠民们现已普遍掌握科学植核法、珠贝养殖法、夏季植核法、南珠加工法等技术,使南珠养殖周期缩短,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更好。【葛布】中国向有“北有姑绒,南有女葛”之说,“南有女葛”指的是广东雷州妇女织的葛布。这种葛布从汉代起就是进贡皇帝的主要物品。雷州葛布“百钱一尺,盛行天下”,布质精细,光滑耐用,颜色像褐色象牙。雷州人最善于纺织葛布。葛的主要产地是 *** 、硇洲和雷州,而葛布纺织主要是雷州。广东葛布很多,雷州葛布才是正宗。雷州妇女大都是以纺织葛布为生,纺织的葛布有粗有细。精细工纺织出的葛布,质量上胜过绸缎,薄如蝉翼,重量仅有数铢。 [编辑本段]雷州半岛美食小吃芋头饭是用芋头切成条块,用油炒一下,然后伴米煮成饭。芋头饭特别香口,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广西的芋头是给皇帝的贡品,雷州人用来作饭给客人吃,也是一件创举。芋头也有一定的 *** 用和保键作用。《本草纲目》云:芋头“可宽肠胃,疗烦热”。游客到雷州一游,吃了碗芋头饭,真是一件慰事。罗卜饭是用的罗卜铸成条丝,加点配料,和米煮饭,吃了润喉滑嘴甜口。《 *** *** 歌拾四百味》云:“有降气化痰,消食积作用。”外出的人品尝油腻的东西多了,吃碗的罗卜饭,清清肠胃也是件好事。“蛤骝叶”饭这是雷州人取的名,这种饭,在我们乡下,只有坐月的妇女才能吃上它。至于蛤骝这种植物有什么 *** 用价值,书上还没有记载。在雷州,喜欢吃这种饭的人可不少。%D%A
好了,关于雷州市天气和徐闻天气预报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