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气的谚语和意思 *** 天气的谚语

牵着乌龟去散步 天气 4

其实关于天气的谚语和意思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 *** 天气的谚语,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天气的谚语和意思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1. 写出两句关于天气的俗语,谚语。
  2. 有关天气的谚语有哪些
  3. 气象谚语的意思!急急急!谢谢啦!!!

一、写出两句关于天气的俗语,谚语。

1、蚂蚁搬家蛇过道;鼠出洞穴鱼跃水。

意思:蚂蚁成群结队忙碌搬家,蛇横穿马路,老鼠窜来窜去,鱼儿频繁跳出水面,都是大雨前兆。

意思:云层如浪翻滚,可能会下急雨冰雹。

意思:当太阳落山时,呈深红色。这说明是大气中含有较多的水汽和杂质,因此蓝色的光被大气散射殆尽,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太阳颜色呈胭脂红。由于大气中已经含有较多的水汽和尘埃等杂质,一般致阴雨的可能 *** 较大些。

意思:下小雨时及时天晴了也晴不了多久,下大雨下不了多久天就晴了。换言之,就是连阴雨虽然不大但下的时间长,大雨或暴雨下的猛烈,但下不了多久。

意思:雨天来临前,空气中的湿度变大,压力也变大,水中的氧气不足,以至于泥鳅跳出水面。所以有泥鳅跳,预示着雨的来临。

意思:早上看到云在飞快的移动,中午就会很热,热得连狗都受不住。

二、有关天气的谚语有哪些

天气谚语又称农谚,我 *** 间广为流传各种有关天气变化的俗语。天气谚语基本上是农业社会的产物。那么有关天气的谚语有哪些呢?

1、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地平线上特显光明,表示还要继续下雨;反之,如果地平线上比较灰暗,天顶上显得光亮,这是天气转晴的预兆。下雨天因为空气扰动的结果,地面的水汽尘埃都被吹向上空,所以平视的能见度特别好,而垂直能见度较恶劣,这就是天边光亮。天顶灰暗成为雨天先兆的道理。等到大气稳定了,所有水汽尘埃都密集在地面低空,这样平视的能见度恶劣,而垂直的能见度优良,所以显得天顶光亮,地平灰暗,既然大气变得稳定了,所以天不再下雨了。

2、早晨下雨当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早上下雨的话,不会下太久,白天肯定会晴;但是晚上下雨就恰巧相反,晚上的雨一般会下 *** 。

3、枣芽发,种棉花:这句话的意思一目了然,枣枝芽蕾炸裂,说明春来气温已经达到基本稳定的高度,栽种棉花的季节就到来了。

4、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 *** 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5、清明倒秧,谷雨 *** 秧:这句话的意思是清明时节雨纷纷,农民们应该耕水种田了,由于过去中国南方稻田冬种,红花草籽到了清明时节,长得茂盛,犁铧在牛的牵引下,红花草籽纷纷倒地。

三、气象谚语的意思!急急急!谢谢啦!!!

1、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4、◆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5、◆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6、◆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7、◆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8、◆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9、◆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0、◆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11、◆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2、◆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3、◆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5、◆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6、◆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17、◆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8、◆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9、◆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20、◆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2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2、◆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23、◆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 *** 全把式。

24、◆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25、◆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26、◆ *** 农进山见草 *** ,猎人进山见 *** 。

27、◆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28、“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29、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30、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31、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32、“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33、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 *** 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34、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35、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 *** 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 ***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 *** 。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36、曹沧洲未用上好良 *** ,单开了一味草头 *** ,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 *** *** ,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 *** 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 *** ,亲手煎 *** ,亲手送 *** 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37、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 *** 汤,当夜通了 *** ,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之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 *** 。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38、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39、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40、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 *** 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关于天气的谚语和意思 代表天气的谚语-第1张图片-

41、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42、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43、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44、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45、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46、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47、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48、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49、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

50、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51、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52、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投鼠忌器

53、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

54、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一网打尽

55、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 *** ;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56、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57、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58、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59、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 *** 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 *** 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60、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61、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62、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63、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65、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 *** 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66、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 *** 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67、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 *** 、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 *** 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68、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 *** 的俗语。

69、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70、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 *** 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71、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72、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73、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74、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75、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 *** ,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76、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 *** 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77、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78、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 *** 俗语→俚语)

79、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 *** 俗语→俚语)

80、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 *** 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 *** 。

81、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82、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83、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84、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85、懒婆 *** 裹脚--<又长又臭>。

86、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87、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88、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 *** 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 *** 质分为三类。

90、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

91、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93、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

94、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95、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

96、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

97、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 *** 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98、曹 *** 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99、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 *** 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100、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101、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102、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103、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104、回答者:kgdxk-董事长十六级 9-5 18:49

105、◆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106、◆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107、◆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108、◆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109、◆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110、◆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11、◆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112、◆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13、◆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14、◆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15、◆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16、◆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17、◆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118、◆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19、◆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20、······································

121、说行天下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谚语 天气 意思 *** 关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