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余庆天气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余庆天气的知识,包括丽江9月份天气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关兴镇气候特点
渝北地区的关兴镇位于 *** 带湿润气候区,具有 *** *** 季风气候特点。其气候特征表现为冬暖春早,秋短夏长,初夏多雨,无霜期长,湿度大,风力较小,云雾较多,日照偏少。全年平均气温约17.3℃,极端更高温度可达40℃,更低温度约为-2℃。年降雨量平均为1100毫米,日照时间平均为1340小时,无霜期大约319天。
2004年的气候属于正常年份,年均气温17.1℃,更高温38.8℃,更低温1.0℃。1月至3月的月均温度高于历年平均水平,显示出冬暖春早的特点。全年总降雨量1385.6毫米,略高于常年,且降雨分布均匀,9月较多。当年共经历5次暴雨,其中4次造成了一定损失。3月中旬和4月下旬出现了寒潮天气,3月和10月下旬持续阴雨。总体来看,2004年的气候属于正常偏好。
2005年气候稍显特殊,年平均气温17.2℃,略高于常年,降雨量接近常年水平,日照稍显不足。冬季干燥,秋季清爽,仍属正常年份。更高温度36.5℃,更低温度0.7℃,全年降雨1204.8毫米,日照987.9小时。降雨分布不均匀,1月降雨量较历年偏少79%,8月偏多72%。全年有3次大暴雨过程,更大日降雨量达113.6毫米。3月上旬和4月上旬有强寒潮天气,7月至8月间出现伏旱。尽管本年有暴雨、伏旱和寒潮等灾害 *** 天气,但持续时间短且强度较轻,整体气候依然保持在正常范围之内。
关兴镇,这个镇名在我国比较常见,在贵州省和重庆省等地都有同名的乡镇。重庆市渝北区关兴镇地处华蓥山主峰以南的巴渝平行岭谷地带,地势从西北向东南缓缓倾斜;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关兴镇距余庆县城98公里。东邻石阡县本庄镇,西连本县松烟镇,北接凤冈县天桥乡,南濒本县敖溪镇和大乌江镇。
二、余庆县的地理环境
余庆县地处黔中腹地,遵义东南角,是遵义、铜仁、黔南、黔东南四地州市结合部,东与石阡县接壤,南接黄平县,东南连施秉县,西南临 *** 县,西北界湄潭县,东北与凤冈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5′--108°2′,北纬27°8′--27°41′,幅员面积1623.7平方公里。余庆县境内更高海拔为1386.5米,更低海拔为400米,多数地区海拔在850米左右,更大切割深度为986.5米。大乌江自西向东成弧形横贯县境中部,两岸多为陡峻峭壁,为一条深切河谷地带,县境中部的新场、凉风、坪场、木叶顶一线北东向山系,将全县分为北西和南东两个大的地貌区域,其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各有差异。
余庆县地貌显示了堆积、侵蚀剥蚀、溶蚀、剥蚀构造地貌等多种类型。碳酸盐岩区表现为溶蚀、浸蚀构造地貌特征。有岩溶丘陵、岩溶山地及断层谷地或断陷盆地,碎屑岩区域以剥蚀作用为主,多成缓坡地形过渡地带,轻变质岩以剥蚀构造地貌特征为主,构成山地、断陷谷地等类型。堆积地貌有河流冲积坝与侵蚀剥蚀堆积坝两种类型。按成因类型,依据主导力作用分为堆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溶蚀地貌及剥蚀构造地貌四类。按地势等级,主要形成指标及农业利用价值分为平坝、丘陵、低山及低中山四类。余庆县属 *** 带温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6.4℃。平均更高气温21.3℃,年平均更低气温为12.9℃。霜雪不多,无霜期长达30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056毫米。
春季天气回暖较早,但不稳定,冷空气活动较频繁,常出现低温阴雨,局部地区有冰雹和大风,但成灾不严重。盛夏多伏旱,秋季多绵雨,入冬后气温较低,降雨量减少。
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3~16.4C之间,呈西北向东南递增。低温区分布在狮子场、齐坡、瓮脚、新寨等地,年平均为13~14℃,高温区分布在乌江河谷和白泥大坝区,年平均为16~16.4℃,其余地区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
三、贵州省天气情况
1、夜间:雨夹雪-5℃~-1℃白天:雨夹雪
2、夜间:雨夹雪-4℃~-2℃白天:雨夹雪
3、夜间:雨夹雪 0℃~3℃白天:雨夹雪
4、夜间:小雪-5℃~-2℃白天:雨夹雪
5、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6、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7、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8、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9、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10、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11、夜间:雨夹雪-2℃~0℃白天:雨夹雪
12、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13、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14、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15、夜间:雨夹雪-4℃~-2℃白天:雨夹雪
16、夜间:冻雨-4℃~-1℃白天:雨夹雪
17、夜间:冻雨-4℃~-1℃白天:雨夹雪
18、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19、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20、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21、夜间:雨夹雪-2℃~0℃白天:雨夹雪
22、夜间:雨夹雪 0℃~1℃白天:雨夹雪
23、夜间:雨夹雪 0℃~1℃白天:雨夹雪
24、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25、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26、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27、夜间:雨夹雪-1℃~1℃白天:雨夹雪
28、夜间:雨夹雪-1℃~1℃白天:雨夹雪
29、夜间:冻雨-7℃~-2℃白天:雨夹雪
30、夜间:小雪-6℃~-2℃白天:雨夹雪
31、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32、夜间:雨夹雪-2℃~0℃白天:雨夹雪
33、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34、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35、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36、夜间:雨夹雪-2℃~0℃白天:雨夹雪
37、夜间:雨夹雪-1℃~1℃白天:雨夹雪
38、夜间:雨夹雪-1℃~1℃白天:雨夹雪
39、夜间:雨夹雪-4℃~0℃白天:雨夹雪
40、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41、夜间:雨夹雪 0℃~2℃白天:雨夹雪
42、夜间:雨夹雪 1℃~2℃白天:雨夹雪
43、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44、夜间:雨夹雪 1℃~3℃白天:雨夹雪
45、夜间:雨夹雪-3℃~1℃白天:雨夹雪
46、夜间:雨夹雪-1℃~1℃白天:雨夹雪
47、夜间:雨夹雪 0℃~1℃白天:雨夹雪
48、夜间:雨夹雪-2℃~0℃白天:雨夹雪
49、夜间:雨夹雪-1℃~0℃白天:雨夹雪
四、天人感应的诸家学说
1、天人感应思想起源很早,散见于先秦古籍之中。《洪范》说:“肃,时寒若”,“乂,时旸若”,认为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这是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春秋时盛行的占星术,依据天体的运行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汉代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阴阳家的思想,使天人感应说臻于成熟。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遇之变”,使天人感应思想趋于 *** 化。
2、天人感应之说,起源自儒家六经中的《尚书·洪范》。《洪范》曰:「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意思是说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的变化。孔子作《春秋》,认为灾异是国君失德而引发的。孔子曾说:“邦大旱,毋乃失诸刑与德乎?”,又劝国君“正刑与德,以事上天。”《春秋》之所以重灾异,是因为孔子认为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人类的行为会上感于天,天会根据人类行为的善恶邪正下应于人,天下应人的方式即是用灾异来谴告人,使人反省改过。「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有德必能感应上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另一方面,孔子强调“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春秋公羊传·僖公十五年》云:「季姬归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 *** 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
4、《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云:「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生不书,此何以书?幸之也。幸之者何?犹曰受之云尔。受之云尔者何?上变古易常,应是而有天灾,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何休《公羊解诂》注云:「上谓宣公,变易公田古常旧制而税亩,应是变古易常而有天灾,众民用饥,言宣公与此天灾饿后,能受过变悟,复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过于无灾,故君子深为喜而侥幸之。」蝝即虫众,今谓之煌虫。始生曰蝝,大曰虫众。依《春秋》书法常例,书虫众而不书蝝生,因始生之蝝尚未为灾害。而《春秋》变例所以书蝝生者,因宣公于天灾后能反省改过复古制,故孔子为宣公侥幸而书之。《传》中明言宣公变古易常天应之而有灾,即是天人感应之义。
5、《春秋公羊传》多达十六次明文指出:「此何以书?记灾也。」又三十二次点明:「此何以书?记异也。」如「大雩。大雩者何?旱祭也。然则何以不言旱?言雩则旱见;言旱则雩不见。何以书?记灾也。」何休注曰:“旱者,政教不施之应。先是桓公无王行,比为天子所聘,得志益骄,去国远狩,大城祝丘,故致此旱。”按何休之解,旱灾乃政教不施之应。
6、故《汉书·五行志》曰:「周道敝,孔子述《春秋》,则《乾》《坤》之阴阳,法《洪范》之咎徵,天人之道灿然著矣。」董仲舒“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董仲舒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他应汉武帝之对策云:
7、“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 *** 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8、董仲舒借时学(阴阳五行学)发挥或者说发展《春秋》天人感应思想,其说固然奇伟怪谲,难以思议,但决非无中生有,而是本于《春秋》穷天人之变的精神。
9、董仲舒继承了儒家传统中《洪范》讲五行的思想,并发扬光大之,建立了一套囊括天人的宇宙学说。董仲舒认为,宇宙由木、火、土、金、水五种不同的属 *** 组成。此五种不同的属 *** 相生相胜,构成一合理的宇宙关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过来看则是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五行相生是一种生成关系,五行相胜是一种变救关系。宇宙按照这种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生成变化,因而成为一可理解的合理的宇宙。如木 *** 主生故为春,火 *** 主长故为夏,土 *** 主养故为夏,金 *** 主收故为秋,水 *** 主藏故为冬。用五行来解释天时,天时即合乎理 *** 可被理解。在董子看来,不仅天时依五行构成,人事也依五行构成。如木为春生之 *** 宜以农为本劝农事无夺农时,火为夏长之 *** 宜选贤举能赏有功封有德,土为养成之 *** 宜循宫室之制谨夫妇之别,金为秋收拢宜刑有罪伐无道安集天下,水为冬藏之 *** 宜敬四时之祭与谛袷昭穆之序。如此,依五行解人事,人事亦合理而可理解。按照董子的宇宙构成说,宇宙依五行被合理 *** 排,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皆依五行之 *** 合理地运行生成,故人世间与自然界不应有灾异存在,因人世间之灾与自然界之异均是不依五行之 *** 合理地生成运行所致。但是,从现实上来看,合理地构成宇宙的五行关系往往会被打破,即五行相生相克的合理宇宙会因为五行失序处于一种不合理的荒谬状态,这样,日月星辰、春夏秋冬的运行就会失序,山河大地、鱼虫鸟兽的生成就会 *** ,即就会出现灾异现象。也就是说,灾异是 *** 了建立在五行之上的合理的宇宙关系所致。故董子在《春秋繁露·治乱五行》一章专门论述了灾异产生的原因是 *** 了合理的五行关系。董子曰:
10、“火干木,蛮虫早出,雷早行;土干木,胎夭卵毈,鸟虫多伤;金干木,有兵;水干木,春下霜。土干火,则多雷;金干火,革木夷;水干火,夏雹;木干火,则地动。金干土,则伤五谷,有殃;水干土,夏寒雨霜;木干土,倮虫不为;火干土,则大旱。水干金,则鱼不为;木干金,则草木再生;火干金,则草木秋荣;土干金,五谷不成。木干水,冬蛰不藏;土干水,则虫蛰冬出;火干水,则星坠;金干水,则冬大寒。”
11、董子虽然用五行学说说明了灾异产生的原因,但要说明天人感应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说明为什么人的行为会 *** 五行(天)的秩序而导致灾异。鉴于此,董仲舒再进一步从阴阳的角度提出了类应学说。
12、为了进一步说明天人感应的原因,董子还提出了气化学说。董子认为,天地宇宙唯气化而成,人生活在 *** 阴阳之气的包融中,就像鱼生活在水的包涵中一样,只是水有实物可见,而气化之宇宙浩浩然难见而已。因此, *** ,宇宙之中,虽虚而实(实即谓充满着气,由气化而成)。在这一由气化成的宇宙中,人之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互流通,相互渗入,因而人之气会影响到整个天地宇宙之气。如果人之气调和顺适,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相混合),天地之化即美,祥瑞乃现;如果人之气邪乱乖谬,此气与天地宇宙之气相肴,天地之序即乱,灾异乃出。由此可见,董子是以气化之宇宙来作为天人感应的基础,以人天之气相数来说明灾异的产生。天人类应之迹虽无形而不可见,但气化宇宙中人天之气相肴实有因果关系可寻。董子是以气化说证明类应说并非虚构,实有理据可依。
13、在董仲舒思想中,天人感应是其神学目的论体系的核心。天人感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灾异谴告说,认为自然灾害和 *** 者的错误有因果联系。“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天子违背了天意,不行仁义,天就出现灾异,进行谴责。若“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②“天人同类”说,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地之阴气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人之阴气起,而天之阴气亦宜应之而起。其道一也”。这种说法,以气为中介,认为气具有刑德的作用,“阳为德,阴为刑”。同时,人的道德行为也可以引起气的变化而相互感应,说“世治而民和,志平而气正,则天地之化精而万物之美起;世乱而民乖,志癖而气逆,则天地之化伤,气生灾害起”。董仲舒把“天”塑造成至上神,以“天人感应说来 *** 无限的君权,同时也给君父的尊位及其 *** 找到了理论根据。在董仲舒著作中,上述两种说法是相互结合交替发生的。
14、天人感应与灾异说最终在《 *** 通德论》中规定下来,给汉代政事带来很大的影响。在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占了 *** 地位,刘向,刘歆、班固都承认 *** 得失,可以导致灾异变怪。《史记·天官书》、《汉书·五行志》有大量灾异变怪的记载。谶纬之学泛滥时,天人感应说更为盛行。
15、汉武帝为了大一统的 *** 需要,采纳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和今文经学派的官学地位。董仲舒从解释儒学的经典着手,建立了一整套神学世界观,使儒学走上了 *** 化的道路。他提倡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在 *** 上论证了 *** *** 的合法 *** 和合理 *** ,它虚构天的至高无上,以树立皇帝的更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人间君主的 *** 。这就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排除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 *** ,认为宇宙内的一切,从自然界到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是照着天的意志而显现的,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而天创造万物的目的是为了养活人,即所谓“天之生物也,以养人”(《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又完全依照它自身的模型塑造了人,人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等,都被说成是天的 *** 品,与天相符的。这样天人感应就成为必然的了。于是灾异被认为是天的谴告,“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春秋繁露·必仁且知》)。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则是天的爱、严、乐、哀的表现,天气的暖、清、寒、暑则以帝王的好、恶、喜、怒来解释,等等。它几乎要窒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规律进行探索的任何生机,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作用。
16、在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这一段神学世界观刚刚确立,非正统的所谓异端思想还在进行顽强的反抗。“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为抱负的司马迁,正是这样的 *** 人物。他反对在科学知识上面附上 *** 迷信,使人拘而多畏,他批评巫祝禨(jī,音击,迷信 *** 神的举动)祥的迷信思想,对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持批评的态度。在《史记》中,司马迁在同自然科学有关的一些问题上,显示了自己广博学识和求实精神,其《天官书》是中国现存的之一篇 *** 描述全天星官的著作;《历书》则表达了他关于历法的主张;《律书》、《河渠书》、《货殖列传》等则有关于音律学、水利、地理知识的记述。而且司马迁所开创的在史书中记录科学技术史料的先例,为后世所遵循。他的首创之功,不可湮没。
17、当时,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一些郡国还有一定影响,如淮南王刘安也正在这时召集宾客写成阴阳、儒、道、名、法毕集的著作《淮南子》。所以,这时的学术思想虽已向僵化的方向发展,但还有较大的活动余地。但到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召集各地儒者到长安石渠阁开会,讨论经义异同,把董仲舒思想体系推到了唯一官学的地位;同时还禁封了诸子百家以及司马迁的著作,甚至由西汉王朝分封出去的刘姓诸侯王手中的这些著作也在禁封之列。从此以后,僵化的神学世界观广为泛滥。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