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明朝曾铣怎么读,以及明朝丁汝夔拼音是什么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曾铣打严嵩:历史上一个明朝男人的铁血承诺
1、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地处边地的陕西汉中城固军营,来了一家特殊的流放犯:一个满脸络腮胡子,横肉凶相的壮汉,推着小车,载着一个怀抱两个幼子的妇女匆匆而来,他们衣衫简朴,带着朝廷通用的流配文书,很显然,是来劳动改造的。
2、这四口人,和军营里大多数 *** 犯一样,就这样安下了家。但不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劲了。这家的男主人,也就是那个凶相壮汉,对那妇女,却是恭敬谦卑的可以,张口闭口夫人夫人的叫着,对两个幼儿,更是极尽呵护疼爱,人前人后都不住口的叫着少爷。他对这 *** 三人,可以说照顾有加,白天忙活着做饭,干活的时候抢着做,那妇女人长得秀丽,以至常有闲汉想入飞飞,但每当有浮浪子弟不怀好意时,汉子更正襟危坐的护送在妇女身旁,一瞪眼就能把人下尿了,有次几个混混不服气,硬要和汉子过两招,结果这汉子三拳两脚,几下子都把人打趴下,要不是妇女喝止,铁定了那天要出人命。更不对劲的是他家晚上睡觉,军营里房子紧,妇女加俩孩子,就挤得满当当的,那汉子就索 *** 露宿在屋檐下,冬天实在冷得紧了,就钻进草垛子对付一宿。这做派,俨然是这家人的老奴仆了。
3、后来更传来消息:城固军营的囚犯名录上,并没有这汉子的名字。也就是说,他是心甘情愿,宁肯丧失 *** ,风餐露宿,跟随着这娘叁来服刑。好多人来了兴致:这一家人到底是谁,这汉子又是谁?很快就有好事者刨出了 *** :这妇女和带着的俩孩子,便是赫赫有名的曾大帅的家眷。而这位满脸凶相的汉子,更是昔日边关名将,曾大帅麾下骑射教头:王环。而这千里相户,鞍前马后的一幕,便是王环为曾大帅许下的承诺。曾大帅者,昔日山东巡抚,明朝抗蒙名将:曾铣是也。
4、曾铣这个人物,今天知道的不多,放在明朝嘉靖年间,那年头的中国人提起他,就跟南宋人提起岳飞一样,真个是连敬佩带喟叹。他跟岳飞一样有才,当年做山东巡抚的时候,曾在孔府题词,今天孔庙前厅太和元气四字,便是他的墨宝真迹,堪称中国古代书法的珍品。更像岳飞一样能打,岳飞当年把金人打得嗷嗷北逃,曾铣也不差,身为大明北方更高地方军事长官(三边总制,相当于今天 *** 司令),多次率军出击鞑靼部,打得骄横的蒙古骑兵溃不成军,甚至到了后来,敌人一见到他的战旗,就慌不迭的转头逃命。在彼时的明王朝里,他是文武双全的漂亮人物。
5、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铣刚秀了几个胜仗,妖风就来了,先是因为贪生怕死而被他责罚的部下仇鸾,造谣说他要谋反。偏在这时,曾铣又力主富国强兵,收复被鞑靼部侵占的河套草原。但这个提议,又得罪了素来对外妥协求和的内阁大学士严嵩。外加曾铣为人刚正,廉洁拒贿,成了此时明朝 *** 容不下的异类。这样一来,明枪暗箭的打击,一轮轮的扑过来。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曾铣以谋反罪名,被腰斩于京城。妻儿流放边关,他的被害,成为16世纪明朝政坛更大的冤案,按照《明史》的说法,就是天下冤之。蒙冤的曾铣,生死早就置之度外,唯独牵挂不下的,却是妻子和俩个年幼的儿子。这时他的部将们,大多数被论罪,少部分忙着和他撇清关系。却有一个人,既逃过了株连,更不避禁忌,临刑前主动来探望他:王环。王环是沧州***,自幼精炼武艺,后来追随曾铣,在沙场上出生入死,成为名噪一时的武将。就连曾铣的老对手,崇 *** 士的蒙古将领们,都送给王环射雕将的美誉。曾铣出事后,王环也一度遭到清算,但他为人刚正,又名声在外,就算是奸臣,也不敢轻易触他的霉头,这才侥幸没事。
6、也正是在曾铣赴刑的前夜,在与王环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郑重的将妻儿托付给了王环。受托的王环泪流满面,不但慨然应允,更一字一句发誓,总有一天,要为曾铣洗雪沉冤。曾铣去了,王环,从此开始履行他沉重的承诺,千里的流放路上,王环变卖家产,辞掉官职,亲手推着小车,将曾铣家小送到流放目的地。这一路风餐露宿,甚至还有仇家的追杀暗害,半年的路途上,王环出生入死,亲手格毙的匪徒 *** ,就有二十多人,甚至有一次,为了保护曾铣年幼的儿子,王环以躯体挡箭,全身中了八箭,险些死于路上。在经过了诸多生死考验后,曾铣一家平安到达了目的地,然而王环要做的事,却才刚刚开始,除了陪伴曾夫人一家服刑,兢兢业业照料他们生活外,为了让俩个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王环甚至还在边境做起生意,赚来的钱财,全都用来供养两位公子读书。日久天长,王环的名字传遍了边境,几乎每个边地,都知道城固有这样一个好汉。时光荏苒,一眨眼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正值妙龄的曾夫人,此时已过中年,当年曾不谙世事的俩位曾 *** 子,这时皆已成年。而当年血气方刚,豪情万丈的勇士王环,此时已经年过六旬,两鬓斑白。
7、这二十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有大事也有小事:人所共知的大事是,当年只手遮天,陷害曾铣的奸臣严嵩,已经早已 *** 了。那位是非不分,冤害忠良的嘉靖皇帝朱厚,也继而驾崩了。但是这桩天下冤之的沉案,却丝毫不见昭雪的苗头。二十年间,王环托人情托过,请人递状子过,甚至花钱打点过。可谁托上这事,不管是市井讼棍,抑或地方官吏,都是清一色的摇头:虽说奸臣早已伏法,可毕竟是先皇钦定的铁案,翻案就是打脸,谁肯触霉头?而这时王环自家的生活境遇,也早发生了变化:他离家二十年,儿女早已 *** ,早巴望着他归乡。身为 *** ,照料着别人的妻儿,自家的妻小,却也只见过寥寥数面。如此情景,就连曾家 *** 不忍心。终有一日,曾家 *** 三人郑重找到王环,诚恳哀求:回去吧,你尽心了。王环也确实想家了,甚至有时候收到家书,当人面不说什么,接着翻来覆去,就哭得稀里哗啦。可是怎么也忘不了,他当年对曾大帅的承诺。终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这个承诺,他将以老迈之躯,再度长途跋涉,奔赴京城,冒着生命危险——告御状!
8、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冬,已经年近花甲,白发苍苍的王环,在茫茫大雪中,回到了阔别数年的北京。他求见有铁面御史之称的王好问,却被避而不见,王环索 *** 在御史的家门口跪下,等着第二天,御史的家人开门时,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被惊呆了:王环被大雪埋住,几乎成了雪人,见御史惊讶的走近,他强撑着起身,颤颤巍巍的在雪地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冤字。隆庆元年(1567年)冬,经御史王好问上奏,明王朝正式下诏,为二十年前冤死的曾铣恢复名誉,追赠策封。其妻儿得以带着曾铣的棺木返回故乡扬州。这场蒙尘二十年的冤案,至此彻底昭雪。当王环护送着曾铣妻儿,出现在扬州街头时,几乎全扬州的百姓都蜂拥而出,迎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英雄。但王环却格外淡定,他只是默默的看着曾大帅的棺木下葬,郑重的以军人的礼节行礼,然婉言言谢绝了曾铣家人的金钱馈赠,转身默默离去。
二、明朝火器专家曾铣:曾经发明"曾"式地雷
1、《三巷明代将领曾铣》一文,简略介绍了祖居旧城三巷的曾铣训练军旅、修筑边墙,为收复河套抗击鞑靼的事迹,曾铣,作为明代将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深谙兵法韬略,善用战车火炮,并改良自制火器,从而克敌制胜。
2、曾铣(?—1548),字子重,号石塘。明江都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长乐县令。嘉靖十二年(1533)召为御史,巡按辽东,因平乱有功,升大理寺丞。后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山西,进兵部侍郎,嘉靖二十五年(1546)前,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多次击退鞑靼 *** ,屡建奇功。
3、鞑靼人多为骑兵,为了能用步兵制胜,曾铣购置了大批战车,双方交战时,他将战车环立布阵,在车上配置一定数量的 *** 手,车四周复设士兵,当鞑靼骑兵来袭时,战车上 *** 手矢发如雨,战车四周的士兵见机斩马足,挑骑兵,因而,曾铣能每战必胜,鞑靼无不败北,惊呼曾铣之兵为“天兵”。
4、曾铣还善于运用火炮杀敌。一次鞑靼人来围城,只见城门口立一高高木架,架上木偶载歌载舞,而全城却偃旗息鼓,没有一丝动静。这立即引起了鞑靼人的警觉,便不敢贸然攻城。
5、而士兵却感到好奇,纷纷 *** 在一起观望,因而,一时人声嘈杂,纷乱不已。突然间,只听城中军号突起,架上巨炮先发,紧接着,城楼各处火炮齐鸣,于是,围观的鞑靼士兵被轰得落花流水,而这时,城内士兵又随之而出,斩获敌人无数。
6、曾铣还自己创建了一种叫做“慢炮”的火器,就犹如当今的手 *** 一般,其“炮”圆如斗,外缠五色装饰,中设机关,内藏火线,战时,扔在对方进攻的路上,鞑靼人见了甚是惊奇,不知为何物,便环立观看,谁知,早已点燃的火线顷刻烧到尽头, *** *** ,死伤者甚众。鞑靼人称为“神物”,竟称曾铣为“曾爷爷”。
7、曾铣还是地雷的发明者,据史载,“曾”式地雷是这样的:“穴地丈余,藏 *** 于中,以后覆四周,更覆以沙,令与地平,伏火绳于下,系发机于地面人不注意处,过者蹴机,则火坠 *** 发,石飞坠杀,敌惊为神”。
8、曾铣虽有爱国之心和制敌战术,但却遭到朝廷权奸严嵩的猜忌,嘉靖二十七年(1548),曾铣被严嵩 *** ,以“莫须有”罪名被 *** 。其冤直到隆庆二年(1568)始得昭雪。穆宗下诏追赠其兵部尚书,谥“襄愍”,万历二年(1574)御史周馨呈请在陕西为曾铣建祠,这时,扬州家乡的民众也方能为他立祠修墓。
三、曾铣是明朝年间他的儿子叫什么
1、曾铣有一子名曾淳。曾铣被诬陷杀害,妻儿被流放二千里。曾淳当在其中。当时曾铣和政敌仇鸾都因北方战事不利被下狱。《明史·曾铣传》中写到:嵩故雅亲鸾。知铣所善同邑苏纲者,言继妻父,纲与铣、言尝交关传语,乃代鸾狱中草疏,诬铣掩败不奏,克军饷钜万,遣子淳属所亲苏纲赂当途。其言绝无左验,而帝深入其说,立下淳、纲诏狱。可见严嵩为了打击政敌夏言,并且救盟友仇鸾,就诬陷曾淳苏纲,并殃及曾铣夏言。最后曾铣,夏言都被杀。曾铣妻儿流放二千里。
2、曾铣(1509年-1548年),字子重,浙江台州府黄岩县(今台州市黄岩区)人。曾贾之子。十二岁即出口成章,父经商结识江都(今扬州)好友,托友携江都延师授课,遂落籍江都。明代抗蒙名将。
3、曾铣少时家贫,明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始任福建长乐知县,任满升御史,巡按辽东。初入辽东,即平定辽阳兵变,将辽阳的赵劓儿、广宁的于蛮儿及抚顺叛卒等头目,悉斩诸首恶,悬首边城,全辽大定。朝廷擢曾铣为大理寺丞,迁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山东,平定刘仪,上疏说:“民贫不堪重役,请以招集义勇编入,均徭免其杂役。”自明英宗“土木之变”后,蒙古各酋长相互拼杀,其中俺答势力较强,统一了各部落,控制了漠南,拥有骑兵十万,时常侵掠明朝边境。曾铣请示朝廷修筑了临清外城。工毕,进副都御史。今山东曲阜孔庙的前厅悬匾“太和元气”即为曾铣手迹,署衔为山东巡抚、右副都御史。曾铣在山东三年,后受命巡抚山西,修边墙,制火器,在浮图谷与俺答较量之中获全胜。“经岁寇不犯边,朝廷以为功,进兵部侍郎,巡抚如故。”
4、曾铣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曾多次击退入侵的鞑靼 *** ,屡立战功。
5、鞑靼人多为骑兵,为了能用步兵制胜,曾铣购置了大批战车,双方交战时,他将战车环立布阵,在车上配置一定数量的 *** 手,车四周复设士兵。当鞑靼骑兵来袭时,战车上 *** 手矢发如雨,战车四周的士兵见机斩马足,挑骑兵。因而,曾铣能每战必胜,鞑靼无不败北,惊呼曾铣之兵为“天兵”。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