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易卜生怎么读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易生收款啦app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易卜生《娜拉出走后》原文
1、我今天要讲的是“娜拉走后怎样?”
2、易卜生是十九世纪后半的瑙威的一个文人。他的著作,除了几十首诗之外,其余都是剧本。这些剧本里面,有一时期是大抵含有社会问题的,世间也称作“社会剧”,其中有一篇就是《娜拉》。
3、《娜拉》一名Ein Puppenheim,中国译作《傀儡家庭》(即 *** 之家)。但Puppet不单是牵线的傀儡,孩子抱着玩的人形也是;引申开去,别人怎么指挥,他便怎么做的 *** 是。娜拉当初是满足地生活在所谓幸福的家庭里的,但是她竟觉悟了:自己是丈夫的傀儡,孩子们又是她的傀儡。她于是走了,只听得关门声,接着就是闭幕。这想来大家都知道,不必细说了。
4、娜拉要怎样才不走呢?或者说易卜生自己有解答,就是Die Frau vom Meer,《海的夫人》的。这女人是已经结婚的了,然而先前有一个爱人在海的彼岸,一日突然寻来,叫她一同去。她便告知她的丈夫,要和那外来人会面。临末,她的丈夫说,“现在放你完全 *** 。(走与不走)你能够自己选择,并且还要自己负责任。”于是什么事全都改变,她就不走了。这样看来,娜拉倘也得到这样的 *** ,或者也便可以安住。
5、但娜拉毕竟是走了的。走了以后怎样?易卜生并无解答;而且他已经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负解答的责任。因为易卜生是在做诗,不是为社会提出问题来而且代为解答。就如黄莺一样,因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给人们听得有趣,有益。易卜生是很不通世故的,相传在许多妇女们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 *** 者起来致谢他作了《傀儡家庭》,将女 *** 的自觉,解放这些事,给人心以新的启示的时候,他却答道,“我写那篇却并不是这意思,我不过是做诗。”
6、娜拉走后怎样?——别人可是也发表过意见的。一个英国人曾作一篇戏剧,说一个新式的女子走出家庭,再也没有路走,终于 *** ,进了 *** 了。还有一个中国人,——我称他什么呢?上海的文学家罢,——说他所见的《娜拉》是和现译本不同,娜拉终于回来了。这样的本子可惜没有第二人看见,除非是易卜生自己寄给他的。但从事理上推想起来,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 *** ,就是回来。因为如果是一匹小鸟,则笼子里固然不 *** ,而一出笼门,外面便又有鹰,有猫,以及别的什么东西之类;倘使已经关得 *** 了翅子,忘却了飞翔,也诚然是无路可以走。还有一条,就是饿死了,但饿死已经离开了生活,更无所谓问题,所以也不是什么路。
7、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你看,唐朝的诗人李贺,不是困顿了一世的么?而他临死的时候,却对他的母亲说,“阿妈,上帝造成了白玉楼,叫我做文章落成去了。”这岂非明明是一个诳,一个梦?然而一个小的和一个老的,一个死的和一个活的,死的高兴地死去,活的放心地活着。说诳和做梦,在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是,万不可做将来的梦。阿尔志跋绥夫曾经借了他所做的小说,质问过梦想将来的黄金世界的理想家,因为要造那世界,先唤起许多人们来受苦。他说,“你们将黄金世界预约给他们的子孙了,可是有什么给他们自己呢?”有是有的,就是将来的希望。但代价也太大了,为了这希望,要使人练敏了感觉来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苦痛,叫起灵魂来目睹他自己的腐烂的 *** 骸。惟有说诳和做梦,这些时候便见得伟大。所以我想,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就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8、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 *** 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9、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
10、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 *** 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之一,在家应该先获得男女平均的分配;第二,在社会应该获得男女相等的势力。可惜我不知道这 *** 如何取得,单知道仍然要战斗;或者也许比要求参 *** 更要用剧烈的战斗。
11、要求经济权固然是很平凡的事,然而也许比要求高尚的参 *** 以及博大的女子解放之类更烦难。天下事尽有小作为比大作为更烦难的。譬如现在似的冬天,我们只有这一件棉袄,然而必须救助一个将要冻死的苦人,否则便须坐在 *** 树下冥想普度一切人类的 *** 去。普度一切人类和救活一人,大小实在相去太远了,然而倘叫我挑选,我就立刻到 *** 树下去坐着,因为免得脱下唯一的棉袄来冻杀自己。所以在家里说要参 *** ,是不至于大遭反对的,一说到经济的平匀分配,或不免面前就遇见敌人,这就当然要有剧烈的战斗。
12、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 *** 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 *** 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中国的亲权是无上的,那时候,就可以将财产平匀地分配子女们,使他们平和而没有冲突地都得到相等的经济权,此后或者去读书,或者去生发,或者为自己去享用,或者为社会去做事,或者去花完,都请便,自己负责任。这虽然也是颇远的梦,可是比黄金世界的梦近得不少了。但之一需要记 *** 。记 *** 不佳,是有益于己而有害于子孙的。人们因为能忘却,所以自己能渐渐地脱离了受过的苦痛,也因为能忘却,所以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被 *** 的儿媳做了婆婆,仍然 *** 儿媳;嫌恶 *** 的官吏,每是先前痛骂官吏的 *** ;现在 *** 子女的,有时也就是十年前的家庭 *** 者。这也许与年龄和地位都有关系罢,但记 *** 不佳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救济法就是各人去买一本note-book来,将自己现在的思想举动都记上,作为将来年龄和地位都改变了之后的参考。假如憎恶孩子要到公园去的时候,取来一翻,看见上面有一条道,“我想到 *** 公园去”,那就即刻心平气和了。别的事也一样。
13、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 *** 。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这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为法的,而那韧 *** 却大可以佩服。要求经济权也一样,有人说这事情太陈腐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太卑鄙了,就答道要经济权;说是经济 *** 就要改变了,用不着再 *** 心,也仍然答道要经济权。其实,在现在,一个娜拉的出走,或者也许不至于感到困难的,因为这人物很特别,举动也新鲜,能得到若干人们的同情,帮助着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同情之下,已经是不 *** 了,然而倘有一百个娜拉出走,便连同情也减少,有一千一万个出走,就得到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之为可靠。
14、在经济方面得到 *** ,就不是傀儡了么?也还是傀儡。无非被人所牵的事可以减少,而自己能牵的傀儡可以增多罢了。因为在 *** 里,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 *** 常作女人的傀儡,这决不是几个女人取得经济权所能救的。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就要这较为切近的经济权,一面再想别的法。
15、如果经济 *** 竟 *** 了,那上文当然完全是废话。
16、然而上文,是又将娜拉当作一个普通的人物而说的,假使她很特别,自己情愿闯出去做牺牲,那就又另是一回事。我们无权去劝 *** 做牺牲,也无权去阻止人做牺牲。况且世上也尽有乐于牺牲,乐于受苦的人物。欧洲有一个传说, *** 去钉十字架时,休息在Ahasvar的檐下,Ahasvar不准他,于是被了咒诅,使他永世不得休息,直到末日裁判的时候。Ahasvar从此就歇不下,只是走,现在还在走。走是苦的, *** 是乐的,他何以不 *** 呢?虽说背着咒诅,可是大约总该是觉得走比 *** 还适意,所以始终狂走的罢。
17、只是这牺牲的适意是属于自己的,与志士们之所谓为社会者无涉。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剧。北京的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与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而况事后走不几步,他们并这一点愉快也就忘却了。对于这样的群众没有法,只好使他们无戏可看倒是疗救,正无需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的韧 *** 的战斗。
18、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我想这鞭子总要来,好坏是别一问题,然而总要打到的。但是从那里来,怎么地来,我也是不能确切地知道。
二、亨利克·易卜生详细资料大全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挪威戏剧家,欧洲近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作品强调个人在生活中的快乐,无视传统社会的陈腐礼仪。最著名的有诗剧《彼尔·京特》(1867),社会悲剧《 *** 之家》(1879)、《群 *** 》(1881)、《人民公敌》(1882)、《海达·加布勒》( *** 0);其象征 *** 剧作《野鸭》(1884)、《当我们死而复醒时》( *** 9)等反映其“精神死亡”的思想。
创造了以设疑 *** 构思 *** 作品:《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彼尔·英特》,《彼尔·金特》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评论,作品列表,人物生平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1828–1906年),挪威戏剧家。他对写作主题的选择和创新的写作技巧和结构处理都使他成为了近代戏剧的先锋。易卜生为审视社会和心理问题方面提供了新的激发 *** *** ,还摆脱了19世纪的写作传统,开始使用口语化散文体进行写作。曾长期担任剧院编导,18 *** 年丹麦和普鲁士战争爆发后长期侨居罗马等地。亨利克·易卜生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 *** ,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 *** 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马纳》。他还以《觉醒吧,斯堪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之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 *** 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 *** ,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 *** 、莫里哀媲美。亨利克·易卜生 1857年,易卜生转到首都剧院担任编导。翌年和苏姗娜.托雷森结婚。1862年,剧院破产,他不得不借债度日,但仍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他在这所剧院先后写出了《海尔格兰的海盗》(1858)、《爱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剧本。提倡 *** 恋爱、反对旧式婚姻的《爱的喜剧》,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恶毒攻击,他为此感到痛心。同时,18 *** 年丹麦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引起他对整个半岛的 *** 前途的忧虑。于是他决定出国远行。就在这一年,他离开挪威到义大利;瓢泊异乡,疟疾缠身,又有家室之累,使他债台高筑,生活极为窘迫。他怀着绝望的心情写了一部诗剧《布兰德》(1866),这是他旅居国外的之一个创作成果。以后又写了《彼尔.英特》(旧译《彼尔.京特》,1867)。这两部剧本都表现了“个人精神反叛”的主题。通过《布兰德》,他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实,痛斥 *** 道德,并提出了他自己的道德理想,愤激地鼓吹精神上的极端个人主义,表现出不妥协的精神:“或者得到一切或者一无所有。” 18 *** 年以后的27年间,易卜生一直侨居在罗马、德勒斯登、慕尼黑等地。1873年,他写了《皇帝与加利利人》,在剧中提出了沟通情绪和精神的“第三境界”的概念。 1874和1885年,他曾两度回挪威作短暂的逗留。《 *** 之家》(1879),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女主人公娜拉伪造 *** 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 *** ,愤然出走。 *** 曾指出,娜拉是有 *** 意志与 *** 精神的"挪威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 *** 。剧本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伦理道德、法律 *** 和妇女解放等问题,但没有也不可能作出解决。《 *** 之家》演出后,引起了激烈的反响。娜拉要求个 *** 解放、不做"贤妻良母"的坚决态度,遭到上流社会的责难和非议。但易卜生并没有在责难面前退却,他继续创作问题剧,揭露社会问题 *** 1年,易卜生以名作家的身份回到他的祖国。他后期创作的《建筑师》( *** 2)和《当我们死而复醒时》( *** 9),是自传 *** 质的作品。1900年中风。长期卧病后于1906年5月23日去世。挪威议会和各界人士为他举行了国葬。主要成就易卜生是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 *** 。其突出贡献是在欧洲现实主义戏剧走向衰落,自然主义和颓废派文学十分泛滥的时代,高举现实主义和 *** 主义的旗帜,并创造了以设疑 *** 构思。论辩 *** 对白和追溯 *** 手法为基本艺术特征的“社会问题剧”体裁。其创作实践和社会影响,也足可与 *** 、莫里哀等戏剧 *** 媲美。他共写了25部各种体裁的剧本。按其思想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50、60年代主要写富于爱国***和个人“精神反叛”思想的浪漫历史剧;70、80年代主要写批判社会丑恶和宣扬个 *** 解放的“社会问题剧”;80年代后主要写带神秘、象征色彩精神的探索剧。亨利克·易卜生易卜生的作品早自1907年起便开始译介到中国。它无论在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或社会主义 *** 与社会主义建设中,都一直起着积极作用。人物评论学者日不落在《简约解读世界 *** 的戏剧 *** 易卜生》中指出:“西方世界在高速发展,而时间对于中国却好像是一只生了锈的钟,在停滞中腐烂著!如“元代大都,传来呜呜的号筒声,一列行刑的队伍穿过大街。一个蒙受不白之冤的年轻女子就这样被押赴刑场。许多善良的人们慨叹这位女子的悲惨命运。临街酒馆里的刘大娘向关汉卿讲述了女犯朱小兰的不幸遭遇以及她的悲惨身世。朱小兰的悲剧激起了关汉卿对这个弱女子的无限同情之心和对官府衙门草菅人命的无比愤慨(引用网路资料--引用于姜方的部落格)。”。关汉卿大约生活在1240--1310年之间,而挪威杰出的剧作家、诗人易卜生(又译作:易仆生。他为世界文库留下了绚丽多彩的二十五部戏剧和丰富的诗歌、书信、文艺散文。),却生活在1828~1906年之间,其 *** 作《 *** 之家》,可以和关汉卿的《窦娥冤》同样在今天享誉世界。旧中国知识分子结构里,没有多少懂易卜生的,除了古希腊悲剧,仅知道点《窦娥冤》。“写作,既是坐下来判断自己”易卜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同他的剧作一样深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被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父”。这位北欧文化巨人,以社会化 *** 的哲学思想、丰富的人生观,反映了挪威那个特定的时代。易卜生作品中的“娜拉”(《娜拉的出走》),就是 *** 主义或社会主义女权运动影响的产物,再或者说起码反映出那个时代的妇女从经济方面要求解放、在受教育和 *** 上争取权利、博得与男 *** 的平等。无疑,易卜生的作品有女权主义运动的影子。如果说严复单单基于英格兰 *** 主义基础上的 *** 主义保有理论的基本可靠 *** ,而胡适以易卜生主 *** 说 *** 主义。因为新文化运动,胡适就文学 *** 发表理 *** 章,在“新青年”辟“易扑生专号”提倡妇女解放,为那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思想 *** 。中国20-40年代的一些社会主义者,恐怕也如此。易卜生曾说:“艺术家用生命铸造生命,用灵魂锻造灵魂,当他完成一件作品后,便把一部分生命留在原作里,成为可以感知的 *** 。”是的,人骨里的本能决定屈从群体的倾向,一个作家的笔必须违背大多数人的意志,并非人云亦云,而是突出个人争取 *** 的天 *** ,因此易卜生不愧为“伟大的问号”。《培尔金特》,挪威著名戏剧 *** 易仆生的经典之作。挪威作曲家格里格(E *** ard Hagerup Grieg 1843-1907),运用挪威民间音乐,根据易仆生同名诗剧,创作了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配乐诗剧《培尔.金特之一组曲》和《培尔.金特第二组曲》。正如易卜生对一位看不懂他的戏剧的德国读者说:“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先了解挪威。”他晚年作品,更是他人生的写照。易卜生,伟哉伟哉!。现代戏剧之父挪威首都奥斯陆南边的小城斯基思,是个保留着北欧中世纪建筑的城市。城中,那座塔楼高耸、气势雄伟的大教堂,更让人们惊叹不已。一天,有个满头鬈发、相貌俊秀的孩子路过教堂时,突然吵着要陪伴他的女仆带他一起登上塔楼看风景。当孩子从高空看到自己家的房子、广场的车马、只有玩具一般大小的行人时,兴奋得拍手欢呼起来。这一刻,他从高空看世界的感觉,似乎影响到这孩子的一生。几十年后,这个名叫易卜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剧作家。他写出了好几部剧情紧凑,用人物遭遇生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剧本,剖析了人世间的虚伪和罪恶,突破了戏剧多年来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的传统,不但震动了挪威,还影响了欧美。这些戏剧深刻揭露了假、恶、丑,正如他在《在高原》一诗中所说:“我从高处看人群,看清了他们的真正本 *** ……”亨利克·易卜生 1874年夏天,在丹麦哥本哈根,写了多部戏剧、已经成名的易卜生与朋友 *** 交谈时, *** 告诉他,她因为一时筹不到钱支付丈夫治病的费用,只得伪造签名借钱。她万万没想到丈夫后来得知此事后,居然拒绝原谅她百般无奈之际的行为。她的家庭就此破裂。这个男人气量太小了,易卜生当时这么想,可他又想起前些日子读到的挪威女作家科莱特的小说《职业的女儿们》,书中流露出争取妇女 *** 解放的***……四年后,暂居罗 *** 易卜生开始用笔写下他的思索,那是一篇题为《关于一出现代悲剧的札记》的文章:“世界上有两种精神的法律,两种良心。一种是男人的,一种是妇女的……这个社会纯粹是男权社会,一切法律都由男人制定……”他放下笔,又想到现在的家庭,几乎与封建时代一样,妇女没有 *** 的人格,仍然是男人的 *** 。易卜生思考着。又过一年,他写出了剧本《 *** 之家》。《 *** 之家》剧本出版两个星期后,就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剧院首次公演。大幕拉开,观众们看到舞台上出现的是奥斯陆一个银行经理海尔茂的家。快到圣诞节了,这个家庭多么温馨啊,圣诞树送回来了。海尔茂温情地称呼妻子娜拉“小宝贝”、“小鸽子”。他爱自己的妻子,从不在外寻花问柳、酗酒 *** 。娜拉好像也挺幸福,她结婚八年,成了三个孩子的母亲。好几年前,因为海尔茂患病要去疗养,娜拉手头没钱支付,百般无奈只得背着海尔茂假冒自己 *** 的签字,向银行借债送丈夫去看病。这些年来,她省吃俭用积钱还了这笔债。眼下,升任经理的海尔茂要解雇职员柯洛克斯泰。柯洛克斯泰是当年娜拉冒名借款的知情者,他不愿失业,写信向海尔茂告发此事,威胁他。海尔茂看信后居然对娜拉大发 *** 。当柯洛克斯泰听人劝说后,写信表示绝不再提此事时,海尔茂又对娜拉亲热起来。这番周折让娜拉终于看清丈夫海尔茂的虚伪本质,也明白自己在家中只是海尔茂的 *** 和消遣的东西。她愤然离开了这个家。《 *** 之家》形象生动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的市侩气和虚伪,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 *** 。它的上演引起了轩然***。“此戏鼓励妇女不顾家庭、丈夫和女儿,独自出走。简直是伤风败俗……”“这出话剧的结局,应该改成娜拉放弃出走的念头才对……”这种种用“道德”来否定《 *** 之家》意义的言论,使易卜生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易卜生坚持自己的立场,继续写出《群 *** 》、《人民公敌》等戏剧,用作品反击那些披着道德外衣的伪君子的恶毒攻击。在《人民公敌》中,那位坚持揭露有毒水质污染环境 *** ,而被竭力掩饰 *** 、制造虚假繁荣的官员、绅士们宣布为“人民公敌”的人物——斯多克芒医生,在舞台上大声说:“难道我就心甘情愿地让 *** 、让这些多数派和这些 *** 把我打败吗?对不起,办不到!”“靠著欺骗过日子的人都应该像害虫似的被消灭干净!”这些台词正是易卜生的心声。《 *** 之家》的结尾,娜拉出走之后向何处去?是个问号。《人民公敌》的结尾,坚持真理的斯多克芒医生成为孤独的少数派,不但自己失去了工作,连同情他的女儿、朋友也都失去了工作。他今后怎么办?也是个问号。易卜生这类揭露现实的戏剧,没有走传统戏剧在剧情***中解决问题的老套路,而是提出问题,激发观众去思考。因此他被称为“伟大的问号”。易卜生在一些取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戏剧中,同样注入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在《培尔·金特》中,他写了一个富于幻想、终日懒散生活的青年培尔·金特流浪闯世界的经历。培尔·金特遇到过妖魔,后来又贩卖黑奴发财致富,干了不少坏事,最终破产潦倒,回到了家乡。《培尔·金特》公演时,观众看到戏临近结尾,舞台上的培尔·金特在剥一只洋葱,他剥去一层又一层,剥完了所有的皮,什么也没有找到。易卜生通过这个具有强烈象征 *** 的情节,突出了全剧的哲理:自私、专横地向生活索取的人,最终是一无所有。易卜生七十八岁时在奥斯陆逝世。他留下的《 *** 之家》、《人民公敌》等剧本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他的创作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为人当易卜生作品而渐渐走红,生活日益滋润时,就越是不愿意与家人接触,因为家人都是需要他帮助的人。他40年不曾与贫穷的 *** 联系。他有个跛足的弟弟,生活极其窘困,他却从未帮助过他。另一位弟弟先后干过水手、小店主和灯塔看守人,用微薄的收入艰难地养活着苍老的 *** ,却从未得到过易卜生的帮助。他的家人们先后在贫困中凄凉地死去。1846年,18岁的易卜生在一家 *** 房做工,与一位比他大10岁的女仆索菲金斯达特私通,生下一个男孩雅各布,易卜生从不过问他们的生活,未支付过分文生活费用,直到索菲金斯达特眼睛瞎了后,凄凉地死去。雅各布过著贫困的生活,这位与易卜生面貌相似的私生子,在生活实在过不下去时,寻求 *** 的帮助。易卜生被眼前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惊住了,他不得不承认这是自己的孩子。易卜生掏出5个克郎扔给雅各布,对他说:“这是给 *** 的,它对你们来说已足够了!”从此,这对父子再也没有见过面。在易卜生大量的财富收入中,他把三分之二以上的金钱用来投资,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当他的儿子西居尔问他这是为什么时,易卜生的回答简单而又直接:“睡得好而吃得不好比吃得好而睡得不好强。”西居尔把易卜生与 *** 的婚姻关系比喻为一种工作上的合作关系,从无亲情的垂顾。作品列表 Catilina,1850 Kjæmpehøjen,1850 Nor *** ,1851 Sancthansnatten,1852苏尔豪格的宴会,Gildet paa Solhoug,1854厄斯特洛特的英格夫人,Fru Inger tilØsteraad,1857 Olaf Liljekrans,1857海尔格伦的海盗,Hærmændene paa Helgeland,1858 Kjærlighedens Kome *** ,1862 Kongs-Emnerne,18 *** 火灾,Brand,1866培尔·金特,Peer Gynt,1867青年同盟,De unges Forbund,1869 Digte,1871 Kejser og Galilæer,1873社会支柱,Samfundets Støtter,1877 *** 之家,Et dukkehjem 1879群 *** ,Gengangere,1881人民公敌,En Folkefiende,1882野鸭,Vildanden,1884罗斯莫庄,Ro*** ersholm,1886海上夫人,Fruen fra H *** et,1888海达·高布乐,Hedda Gabler, *** 0建筑 *** ,Bygmester Solness, *** 2小艾友夫,Lille Eyolf, *** 4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John Gabriel Bork *** n, *** 6咱们死人醒来的时候,Når vi døde vå *** er, *** 9
三、易卜生对 *** 的影响
1、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
2、——论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对 *** 的影响
3、作者:段炜论著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2004-11-25
4、作为一位文学 *** , *** 在思想上独具个 *** ,在文学创作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 *** 思想上和文学创作上的独特之处,既有他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体味,同时作为一个融贯中西的文学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外思想和文学的影响。特别在 *** 的早期, *** 有感于“铁屋子”的沉闷,特意“别求新声于异邦”,吸收了许多外国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优秀思想。其中,挪威文学家易卜生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比较早地进入了 *** 的思想视野,并之一个将他的思想和文学创作介绍到中国。
5、 *** 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接触到了易卜生。据研究,受1906——1907年日本“易卜生热”的影响, *** 研读了不少易卜生的著作以及对他的评价文章。[i]易卜生对 *** 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对个人主义的崇拜,也有对妇女解放的深入思考等。而在易卜生所有作品中,话剧《人民公敌》是 *** 最为熟悉和最能够产生思想上共鸣的作品。
6、易卜生在1882年创作了《人民公敌》,这部作品被乔治·勃兰兑斯称之为是易卜生“思想最尖锐和最富有才智的作品之一”,[ii]它突出地体现了易卜生独特的个人主义观。话剧讲述的是挪威南部某海滨城市所发生的故事。斯多克芒医生是城市温泉浴场的医官。他是一个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公益的人,为人正直。在工作中,他发现从磨坊流出来的脏水污染了温泉浴场,把浴场变成了“传染病的窝儿”。他向公众提出报告,要求重建浴场。但是他的提议遭到了整个城市的反对,城市里各个阶层的人都只为了自己的利害打算,害怕重建浴场会给自己带来损失。于是,在斯多克芒医生召开的会议上,他们不但不支持他正确的建议,反而宣布斯多克芒医生是“人民公敌”,并试图用一切办法将医生赶出城市。但是斯多克芒医生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留在了城市,战斗到底。
7、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塑造了一个孤独的英雄。斯多克芒医生是这个城市的先觉者,他之一个意识到了城市的“病根”,他希望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以及自己的思想传播给市民。可是,市民们只是做了跟风的奴隶,一致地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去了,斯多克芒医生成了最孤立的人。但是,他坚信:“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iii]
8、在剧中,易卜生所提倡的是一种独特的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就是勃兰兑斯所总结的:“个人主义,以及对于多数的蔑视态度。”[iv]1871年,易卜生就在一封信中说过:“我无论怎么样也不会属于多数人所赞成的政 *** 。比昂逊说:‘多数永远是对的。’而我说:‘少数永久是对的。’” [v]他认为“一个有见识的先驱者绝不能在他身旁聚拢一大群人”,群众是不配获得真理的。
9、这样的观点来源于易卜生对他所生活的十九世纪的挪威的观察。易卜生是一个思想敏锐的文学家,他察觉到了当时挪威社会充塞着庸俗和保守、 *** 的思想氛围,他勇敢地拿起笔来与这种庸俗和保守战斗,但是却不被人们所接受, *** *** 到国外。切身之痛使他感受到了先觉者的痛苦,他痛恨庸众的麻木,因此产生了这样独特的思想。《人民公敌》就典型地表现了少数(先觉者)与多数(庸众)的对立。
10、普列汉诺夫说:“一般说来,为得要某 *** 家的艺术家或文学家能够对于别国的人民的思想发生影响,就必须要使这个文学家或艺术家的情绪是适合读他作品的外国人的情绪。”[vi]精神上的共鸣,是 *** 欣赏易卜生的《人民公敌》最强有力的出发点。
11、我们知道, *** 一生都是一个孤独的战士。 *** 在1933年《题<彷徨>》的诗中写到:“寂寞新文苑,平安旧 ***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vii]“荷戟独彷徨”是 *** 一生战斗经历的真实写照。 *** 生命历程里这种摆脱不掉的孤独感,其实就来源于 *** 的“先觉”。相对于他所处时代的大多数而言, *** 是一个先觉者。他很早就进入新式学堂,接受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熏陶。他也是较早的留 *** ,去日本学医,希望改变 *** 衰弱的体质。后来,他弃医学文以笔为 *** 来改造 *** *** ,他的这种意识在当时也得不到人们的认同。生命中的这些体验使 *** 倍尝了先觉者的孤独和痛苦。这样不难理解 *** 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中的斯多克芒医生的欣赏之情。
12、而对于庸众的无知和麻木, *** 也有着深刻的体会。在仙台学医时, *** 经历了“幻灯片”事件。幻灯片给 *** 最强烈的震撼,并不只是外国侵略者的残酷与嚣张,还有 *** 的奴 *** 和麻木。 *** 认为:“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 ***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viii]1 *** 3年 *** 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提到:“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壮剧;如果显得觳毂,他们就看了滑稽剧。”[ix]对于庸众的本质, *** 有着和易卜生同样清醒的认识。
13、1 *** 8年易卜生诞辰一百周年, *** 在他主编的《奔流》一卷第3号上出版了《H·伊孛生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增刊》,上面刊出翻译的易卜生的文学创作和介绍他的文章。 *** 在《编校后计》中,分析五四时期“易卜生热”原因时这样说:“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来呢?如青木教授在后文所说,因为要建设西洋式的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底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光以实例来刺戟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独战多数,那时的绍介者,恐怕是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现在细看墓碣,还可以觉到悲凉,然而意气是壮盛的。”[x]其实,“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也同样是 *** 很早就介绍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到中国来的精神动力。
14、考察 *** 的思想和创作轨迹,我们可以看到 *** 不仅欣赏易卜生及其笔下的易卜生式的英雄——斯多克芒医生,而且《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思想也启迪了 *** 对中国现实的深入思考。 *** 多次在自己的文章里介绍这部作品,并且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与《人民公敌》同样的思想:他或者在文章中赞赏“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的斯多克芒医生式的先觉者,或者以此为切入点深刻考察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在其创作的小说《狂人日记》、《 *** 》、《长明灯》、《孤独者》等中,更是有着与《人民公敌》中相似的主题结构模式:先觉者与庸众对立。
15、 *** 之一次向国人介绍易卜生及其话剧《人民公敌》,是在1907年写就的《文化偏至论》中。《文化偏至论》是 *** 有感于当时国人在文化取舍上的保守主义,决定将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介绍进来,促进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改变。 *** 介绍了尼(尼采)、斯契纳尔(斯蒂纳)、契开迦尔(克尔凯郭尔)、勖宾霍尔(叔本华)这四位近代哲学家的思想和易卜生的文学创作:“故如勖宾霍尔所张主,则以内省诸己,豁然贯通,因曰意力为世界之本体也;尼祛之所希冀,则意力绝世,几近神明之 *** ;伊勃生之所描写,以更革为生命,多力善斗,即迕万众不慑之强者也。……”[xi]
16、 *** 认为是“舍己从人”的旧俗导致了“文明真髓,顷刻荡然”,而要扫荡以往文明的流弊,改变“众庶率纤弱颓靡”的局面,只能寄希望于个人主义的提倡,出现“具有绝大意力之土”,才能拯救文明与人类。因此, *** 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xii]的主张,希冀借西方十九世纪以来兴起的个人主义来拯救我们衰弱的国家和民族。
17、 *** 在文章中明确表明了对“如尼怯伊勃生诸人”的欣赏,因为他们就是他所认为的“具有绝大意力之土”,他们坚守自己的 *** ,与平庸的世俗社会和现实战斗。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正合他所推崇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主张。
18、在文章中, *** 将易卜生称之为“契开迦尔之诠释者”:“其后有显理伊勃生(Henrik Ibsen)见于文界,瑰才卓识,以契开迦尔之诠释者称。” *** 将易卜生的文学创作,视为具有“ *** *** 之倾向”。 *** 指出易卜生文学创作的精神来源就是有感于“卓尔不群之士”被“顽愚”“伪诈”之世俗所排斥、所诋毁,而造 *** 的尊严和人类价值的丧失:“更睹近世人生,每托平等之名,实乃愈趋于恶浊,庸凡凉薄,日益以深,顽愚之道行,伪诈之势逞,而气宇品 *** ,卓尔不群之士,乃反穷于草莽,辱于泥涂,个 *** 之尊严,人类之价值,将咸归于无有,则常为慷慨激昂而不能自己也。” [xiii]
19、接下来 *** 具体分析了易卜生的《人民公敌》:“如其《民敌》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狡狯之徒,乃巍然独为众愚领袖,借多陵寡,植 *** 自私,于是战斗以兴,而其书亦止:社会之象,宛然具于是焉。”[xiv]在 *** 看来,《人民公敌》中斯多克芒医生是坚守真理的战士,与庸众作着不妥协的斗争,而这正是社会现实真实的写照。
20、在其后的《摩罗诗力说》中, *** 又将易卜生推为与拜伦一样的摩罗诗人。《摩罗诗力说》一文, *** 介绍了西方一些著名的文学家:“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xv]
21、 *** 也在此文中提到了易卜生和《人民公敌》一剧,来论述先觉者与俗世的对立:“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摭之徒争衡。盖人既独尊,自无退让,自无调和,意力所如,非达不已,乃以是渐与社会生冲突,乃以是渐有所厌倦于人间。若裴伦者,即其一矣。其言曰,硗确之区,吾侪奚获耶?(中略)凡有事物,无不定以习俗至谬之衡,所谓 *** ,实具大力,而 *** 则以昏黑蔽全球也。此其所言,与近世诺威文人伊孛生(H.Ibsen)所见合,伊氏生于近世,愤世俗之 *** ,悲真理之匿耀,假《社会之敌》以立言,使医士斯托克曼为全书主者,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终获群敌之谥。自既见放于地主,其子复受斥于学校,而终奋斗,不为之摇。末乃曰,吾又见真理矣。地球上至强之人,至 *** 者者也!其处世之道如是。”[xvi]
22、在这里, *** 之一次引用了《人民公敌》中斯多克芒医生的台词:“地球上至强之人,至 *** 者者也!”先觉者之所以被孤立,源于他与俗世不可调和的对立。这样的先觉者正是 *** 热切地呼唤“摩罗”诗人:“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xvii]
23、上述 *** 对易卜生的思想及《人民公敌》的介绍, *** 注重是开启西方先进思想的门,为“铁屋子”输进新鲜的空气。但是,他的努力在当时的中国有如空谷足音,并没有引起反响。直到十年后,1918年6月15日,《新青年》上刊发了“易卜生专号”,易卜生及其文学创作才迅速地成为思想界和文学界的“热点”。特别是《娜拉》一剧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且成为妇女解放的一个标志。
24、但是,这“易卜生热”的传播,却存在着一定的偏颇,那就是人们往往把目光放在了《娜拉》上,而忘怀了更能体现易卜生思想特色的《人民公敌》。1935年 ***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评点五四时期的小说创作时,明确指出一些作品得益于“输入易卜生(H.Ibsen)的《娜拉》和《群 *** 》的机运。”同时,作为向中国介绍易卜生的之一人, *** 也指出了当时中国对易卜生的思想及其文学的接受过程中也存在着缺憾:“不过还没有想到《人民公敌》和《社会柱石》。”[xviii]
25、而对于 *** 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 *** 对中国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 发现发生在挪威的《人民公敌》中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情形更是常常发生在现实的中国。于是,从《人民公敌》的这扇门走进去,由呼唤“死守真理,以拒庸愚”的卓越之士, *** 走向了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深刻的考察。
26、1918年, *** 在《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中谈到了两类自大:“个人的自大”和“合群的爱国的自大”。 *** 这样定义“个人的自大”:“就是独异,是对庸众宣战。……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 *** 之敌’。但一切新思想,多从他们出来, *** 上 *** 上道德上的 *** ,也从他们发端。”[xix]这“个人的自大”其实也就是先觉者,是新思想的启蒙者和传播者,但是他们的思想常常不能为庸众所接受,最终常常成为“ *** 公敌”——如斯多克芒医生一样孤独的战士。
27、“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则是:“是 *** 同伐异,是对少数的天才宣战;……他们自己毫无特别才能,可以夸示于人,所以把这国拿来做个影子;他们把国里的习惯 *** 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的国粹,既然这样有荣光,他们自然也有荣光了!倘若遇见攻击,他们也不必自去应战,因为这种蹲在影子里张目摇舌的人,数目极多,只须用mob的长技,一阵乱噪,便可制胜。胜了,我是一群中的人,自然也胜了;若败了时,一群中有许多人,未必是我受亏:大凡聚众滋事时,多具这种心理,也就是他们的心理。”[xx]这“合群的爱国的自大”就是庸众——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是旧习俗和旧传统的奴隶;同时,他们还常常成为旧势力的跟随者,参与了对新思想和先觉者的 *** 和 *** 。
28、这样的定义显然脱胎于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个人的自大”与“合群的爱国的自大”的对立便是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 *** 指出中国“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xxi]:中国充斥着庸众而缺少独异的先觉者。
29、1919年在《热风·随感录四十六》里, *** 热情呼唤像易卜生那样的“偶像 *** 者”,他认为:“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与其牺牲于瘟将军五道神,还不如牺牲于Apollo。”[xxii]文章中引用了《人民公敌》中的台词:“易卜生说:我告诉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壮有力的人,就是那孤立的人。(见《 *** 公敌》)”[xxiii]以此来说明先觉者——偶像 *** 者们有着“确固不拔的自信”,既不会理会偶像保护者的嘲骂,也不会理会偶像保护者的恭维。
30、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一剧的思想对 *** 的影响还延伸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在 *** 的小说《狂人日记》、《 *** 》、《长明灯》、《孤独者》等中存在着与《人民公敌》相似的主题结构模式: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在这对立中, *** 一方面为我们勾勒了庸众的本质面目,一方面展示了先觉者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
31、作为 *** 的之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主题的就呈现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描述了“狂人”与他周围的世界的对抗。在小说中,踹过“古家的簿子”的“狂人”是先觉者,他发现了中国历史的 *** —— *** 。他劝说周围的人放弃 *** 的行为,但他却被庸众视为不正常的人而加以排斥,而且庸众“预备下一个疯子的名目罩上我。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佃户说的大家吃了一个恶人,正是这 *** 。这是他们的老谱!”[xxiv]
32、 *** 也同时指出了庸众的面目:“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xxv]这些参与“ *** ”的庸众,其实也是被吃者。在这里, *** 揭示了庸众可憎又可怜的两面 *** 。
33、《狂人日记》是从先觉者的角度来表现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 *** 》则在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中更细致地刻画了庸众麻木的灵魂。小说中的先觉者——夏瑜是为了 *** ,为了将大清的天下还之于民而牺牲的,但是他的牺牲在庸众的眼里毫无价值,非但唤不醒庸众的灵魂,反而,他受刑的场面却成了庸众们观看的“戏剧”:“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赶,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xxvi]
34、如果说在《 *** 》中,庸众还只是先觉者牺牲时的麻木看客,那么到了《长明灯》中,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便白热化了。小说中“疯子”他执意要熄掉吉光屯里象征着历史包袱的长明灯。但是他无法打开庙门,于是他转向了更激烈的行动:“我放火。”[xxvii]“只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种。”[xxviii]
35、“疯子”无疑是一位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觉者,但是他这位先觉者也遭受到了同“狂人”、夏瑜同样的命运——被宣布为社会的异类。一旦,一个人被宣布为社会的异类——疯子或 *** 者时,那么那些平时并无权利的庸众们便似得了无上的权利可以联合起来对异类进行惩戒。在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中,醉 *** 也有了审判智者的权利。在 *** 的《长明灯》里,把梁武帝当作“梁五弟”的灰五婶,被屯里平时看作是败家子的阔亭和方头等人,还有疯子的道貌岸然叔叔四爷(在以正义的名义 *** “疯子”的同时还想谋夺他的家产),等等各色庸众联合起来 *** “疯子”,最终将“疯子”拘禁起来了,但是被拘禁的“疯子”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思想,从庙里的西厢房里仍然传出“我放火”的呐喊。
36、写于1 *** 5年的小说《孤独者》同样是这种先觉者与庸众对立的主题模式的一种延续。在小说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到《人民公敌》影子:魏连殳因为是“ *** ”,有着与周围人们不同的举止,便被人们目为“异类”,后来更是因为他喜欢发表文章,作些“没有顾忌的议论”,而成为人们攻讦和排挤的对象,以至于失去了职业。他是一个孤独的先觉者。
37、不过,在《孤独者》里面,庸众的面目变得模糊了,我们看不到具体的指向,但是,它却有着肃杀的威力:魏连殳最终“被敌人所诱杀了。谁杀的呢?谁也不知道。”[xxix]
38、《狂人日记》、《 *** 》、《长明灯》、《孤独者》都表达了先觉者与庸众的对立这一主题。 *** 欣赏和赞同先觉者打破“铁屋子”的行动,但是对于先觉者的命运, *** 却有着清醒地认识:先觉者与庸众之间不可调和的对立,既有可能先觉者被庸众所 *** 、扼杀而愈战愈勇,也有可能以先觉者为庸众所“诱杀”而终结。在上述四部小说中,先觉者就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命运:一种是如夏瑜、“疯子”那样,为理想而牺牲或被禁锢。他们的命运是悲壮而令人尊敬的。同时, *** 也不无悲凉地将先觉者也可能走上的另一条道路展示给了我们,那便是如“狂人”和魏连殳一般被“诱杀”:“狂人”成了候补的官员;魏连殳最终“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xxx]他做了杜师长的顾问,他的厅里高朋满座,他已经和庸众融为一体了,他不再是被人遗忘和被人拒斥的孤独者了。
39、这种先觉者身份和地位的转换,无疑地揭示了先觉者与庸众对立斗争的复杂 *** ,而这一点是易卜生在《人民公敌》中所不可能表现的。《人民公敌》留给我们的是一个光明的尾巴:“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正是最孤立的人!”然而对这孤立的人的战斗的前景究竟是怎样的?易卜生没有用作品回答,用他的人生回答了。 *** 曾总结易卜生的一生说:“独战到底,还是终于向大家伸出和睦之手来呢?这问题,是在战斗一生之后,才能发生,也才能解答。不幸Ibsen将后一问题解答了,他终于尝到了‘胜者的悲哀’。”[xxxi]
40、《狂人日记》《孤独者》表明了 *** 思想的深化。如果说早期的 *** 还是易卜生和斯多克芒医生的崇拜者,坚信先觉者的能力可以改变这个庸众充斥的社会的话,那么他切身的战斗经历却告诉 *** ,这种易卜生式的孤独英雄有可能走向毁灭:“这一类人物的运命,正现在——也许虽在将来——是要救群众,而反被群众所 *** ,终至于成了单身,忿激之余,一转而仇视一切,无论对谁都开枪,自己也归于毁灭。”[xxxii]从这点来说, *** 已经超越了他先前的崇拜对象了。
41、信奉“拿来主义”的 *** 总是在不断吸收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对易卜生及其《人民公敌》的欣赏和借鉴便是其中一例。不过, *** 又是一位有着出色创造力的文学 *** ,在吸收的同时,他努力地融进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社会思考,进行着再创造。因此,在相同的主题模式里,透露着 *** 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他欣赏先觉者的特立独行,但他也提示了先觉者可能被庸众吞噬
42、--------------------------------------------------------------------------------
43、[i] 1906年9月日本文化界在著名的《早稻田文学》刊发易卜生专号,以此来悼念易卜生的逝世。1907年“易卜生学会”在东京成立,每月举行一次易卜生作品讨论会,讨论的情况在《新 *** 》 *** 上连载,在当时颇有影响。受此文化氛围的影响, *** 研读了不少易卜生的著作以及对他的评价文章:《 *** 公敌》等剧本以及勃兰兑斯写的评传《亨利克·易卜生》、恩斯特的《亨利克·易卜生》和卡勒的《易卜生、比昂松和他们的同时代人》等。见陈漱渝主编:《世纪之交的文化选择》,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44、[ii]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第三次印象》,高中甫编选,《易卜生评论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第82页。
45、[iii] [挪威]易卜生:《易卜生文集·第五卷》,潘家洵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46、[iv]转引自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高中甫编选《易卜生评论集》,第179页。
47、[v] [俄]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高中甫编选《易卜生评论集》,第181页。
48、[vi]转引自普列汉诺夫《亨利克·易卜生》,见《易卜生评论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第179页。
49、[vii] *** :《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第156页。
50、[viii] *** :《呐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4页。
51、[ix] *** :《坟》,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6页。
52、[x] *** :《集外集》,第179页。
53、[xiii] *** :《坟》,第44-45页。
54、[xviii] *** :《且介亭杂文二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18-19页。
55、[xix] *** :《热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页。
56、[xxii] *** :《热风》,第39页。
57、[xxiii] *** :《热风》,第39页。
58、[xxiv] *** :《呐喊》,第22页。
59、[xxvi] *** :《呐喊》,第36页。
60、[xxvii] *** :《彷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第78页。
61、[xxviii] *** :《彷徨》,第78页。
62、[xxix] *** :《彷徨》,第127-128页。
63、[xxx] *** :《彷徨》,第128页。
*** 、[xxxi] *** :《集外集》,第181页。
65、[xxxii] *** :《两地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第16页。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