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五更泄泻的意思是什么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金匮肾气丸能根治五更泻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五更泄泻的意思是什么和金匮肾气丸能根治五更泻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五更泄泻什么意思
五更泄泻又称为鸡鸣泻,主要是由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甚至体内阴寒过盛引起。症状可以表现为在凌晨患者必须起床腹泻,每天都很准时,伴有 *** 清长、夜尿频多以及周身寒冷,特别是四肢有冷感,肚子怕凉、腰膝酸软、周身乏力、舌胖、有齿痕等一系列的相关症状。五更泄可以通过中 *** 很好地进行纠正,最常用的是四神丸治疗,可以很好的纠正身体虚弱、中气下陷等等一系列的相关症状。五更泻应该的尽早治疗,不然很容易诱发男 *** 出现相关疾病,包括脏器下垂、 *** 等等。
二、水在 *** 运行时,与肺脾肾有关,“肾为胃之关”,是什么意思
1、“肾者,胃之关也”出自《素问·水热学论》篇:“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原文主要论述了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 内的水液代谢,首先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的蒸腾气化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而完成。《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 *** ,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即是对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肾藏精,内寄元阴元阳,是 ***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亦为 *** 气化作用的原动力。无论是胃的游溢精气,脾的布散精微,还是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泌别清浊”皆需要肾的蒸腾气化而完成。肾的蒸腾气化,一方面使“清者”上升,布散全身;一方面使“浊者”下降而化为尿液,注入 *** 。故《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可见,水液的代谢虽与肺脾等脏密切相关,但其协调和平衡的功能依靠肾来完成。《景岳全书·肿胀》篇亦说:“风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因此说肾在津液的输布 *** 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宰作用。
2、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临床上既表现为关门不利,聚水从其类之水肿、便秘;又可出现肾元亏虚,关门不禁之多尿、腹泻,并见胃肾之阴相互影响。本文就胃与肾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协调与影响,以及“肾关不利”所致机体的相关病症做初步探讨。
3、肾藏精,内寄真阴真阳,故称先天之本。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生之本也。”肾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为脾胃运化生成之水谷精气,故《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4、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在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下而化生气血,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关系到 *** 的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李东垣则更进一步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肾精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使其充分发挥生理效应;而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又依赖于肾中精气的滋生和注入活力。可见胃与肾在精气的来源及化生上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肾阴与胃阴亦可相互影响而为病,如玉女煎方证,少阴不足,胃火有余,阴虚胃热。表现为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口渴。取石膏泄胃火,熟地黄滋补肾阴,更用知母助石膏清胃热,麦门冬配熟地补肾,佐牛膝引热下行,兼能补肾,不失为胃肾同治的有效方剂。
5、“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张介宾语)。在正常情况下,肾阴充足则二阴启闭自如,而肾气虚则关门失于常度。一方面关门不禁则腹泻,消渴;一方面关门不利则水肿,便秘。现分述如下。
6、肾阳虚衰,不能温化蒸腾水液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肿。水为阴邪,浊阴上逆,必影响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浮肿、 *** 不利、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之证,现代医学之肾功能不全当属此类。治宜温肾回阳、化气行水、降逆化浊,方以真武汤为主。《右医方论》日:“人之一身,阴阳是也,上焦属阳而主心肺,下焦属阴而主 *** ,肝藏阴血,肾兼水火。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行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也,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7、年老体弱则真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或过用苦寒,则必致肾阳虚衰,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于是阴寒内结,传导失常,糟粕不行,凝积于肠道而成冷积便秘。方取《景岳全书》之济川煎,方中肉苁蓉咸温润降、温补肾阳,兼能润肠通便,而为主 *** ;牛膝强腰肾,且善下行;当归甘润,养血滑肠,配枳壳宽肠下气;取升麻乃欲降先升之意,配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临床用之一般可去泽泻,加锁阳以增强补肾润肠之功,其效更加。
8、柯韵伯说:“夫鸡鸣主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淄而不去,故做泻于黎明”。肾阳虚衰不能上温于脾土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致食不能化,五更泄泻。《医方集解》:“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又说:“大补下焦之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四神丸为治疗五更泻的有效方剂,以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辅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敛固涩;佐生姜、大枣共奏温肾补脾、固肠之功,则久泻之疾可除。
9、另外,四神丸一方,先贤亦用之治疗冷积便秘,二者症状迥异,但皆因肾阳虚衰而致,是方补肾温阳,盖异病同治之例也。
10、 *** 水液代谢的完成,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我们把正常的水液运行和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而三焦气化功能的完成与元气是不可分割的,元气者,根于肾,系于命门,乃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从而推动和激发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肾虚元气不足,则三焦气化失职,肾为胃关,肾虚关开不合,则水下无底止。水液有降无升则多尿,水液不能蒸腾气化为津则口渴多饮,精微失于布散,谷气 *** 则肌体失于充养,故形瘦而多食。这与历代医家对消渴一证以肾为本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并且在临床上取疏调三焦,益气滋肾之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11、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肾阳虚者,必予桂附八味丸取效。李中梓《证治汇补·消渴》中说:“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之良方也”。《石室 *** 》亦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至渴,则无不同也”。可见消渴之病,确有肾亏而关门启闭失衡之病理存在。
12、综上所述,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与肾藏精存在着相互滋生与充养,相辅相成的生理关系,而肾关之启闭失衡,无不影响于胃,并见胃肾之阴相互损伤而胃肾同病。本文从胃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通过于以方测证的方式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进而说明胃肾的相关 *** 。张介宾说:“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人胃,清者由前阴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便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化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日肾者,胃之关也”’,此之谓也。
三、五更溏泄是什么意思
五更溏泄的意思是天刚亮或天快亮时腹痛,一上厕所就排稀便
五更泄泻即五更泻,又称黎明泄,指天刚亮或天快亮时腹痛,一上厕所就排稀便,往往是肾阳虚或脾肾阳虚的常见表现。这类病人往往面色萎黄或面色苍白,或面色㿠白,伴形寒肢冷,身体怕凉,特别是腹部怕冷,一受寒就腹痛、腹泻。
还有一些病人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表现就是五更泻,早上4到5点或5到6点,天一亮或天快亮时,就出现腹痛或肠鸣腹痛,就要上厕所,排完 *** 后疼痛马上缓解,这是肾阳不足的表现。要健脾温肾,用四神丸治疗,常用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吴茱萸四味 *** ,能获得很好的疗效。
病证名。见《张氏医通·大小府门》。即五更泄,又名鸡鸣泄,肾泄。病因是由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中医认为,此病主要由于脾肾阳虚所致。患者除应注重腹部保暖、忌食生冷食物外,适当食疗亦可收到满意效果。
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鸡鸣泄”。
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温煦无力, *** 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征。此症多见于由炎夏转入秋凉时期,男 *** 多于女 *** ,多见于中老年人。这类腹泻往往积年累月,给病人带来很大烦恼。
证候表现: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 *** 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 *** 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四、中医说的“水邪久停”是什么意思
首先水邪指的是积水、水肿、痰饮等病症。中医认为 *** 水液的代谢与肺 *** 三脏关系密切,肺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的功用。肾为水脏,住一身之水,水液的气化代谢都要依靠肾来完成,同时又有赖于肝之疏泄。三脏任意一脏功能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水液代谢紊乱,从而导致积水、水肿、痰饮等病症。若长期治疗不得法,正常功能不能回复,以上病症长期存在就可以称为"水邪久停"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