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公叔痤怎么读这个问题,痤怎么读 *** 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魏惠王魏罃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魏罃怎么读
1、导读:(前400年-前319年,82岁),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代君主,在位期间为前370年—前319年。魏武侯子,他于公元前319年。>罃:读「yīng」,同「罂」,古代盛灯油的壶。罃,备长颈瓶也。——《说文》>,后称梁惠王,姬姓,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二十六年(前370年)魏国国君魏武侯去世,由于前并未确立继承人,国内发生混乱,与公子缓互相争立。七月,公子缓逃亡到达赵国邯郸。>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即位初,以公叔痤为相,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秦退回雍城。魏惠王六年(前3 *** 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孙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在位中期信任庞涓,军事实力大增,但此人嫉贤妒能,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入齐。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魏惠王问政于孟子>庞涓死后,魏国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惠王三十六年(前334年),惠王率领韩国和一些小国到徐州(今山东滕县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不敢独自称王,于是也承认魏的王号,史称「会徐州相王」。惠王并改此年为后元年(前334年)。>这标志著楚国自楚武王以来的诸侯国里唯一称王者地位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惠王后二年(前333年),楚威王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惠王后二年(前333年),张仪认为列国中唯有秦国才有能力打击赵国,就投奔秦国,晋见秦惠王,秦惠王任命他为客卿。惠王后七年(前328年),张仪说服秦惠王把蒲阳归还给魏国,并用计使魏国割让上郡(陕西绥德)给秦国,张仪回去后,秦国任命他当宰相。>惠王后十二年(前323年),魏人公孙衍发起了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之事,来对抗张仪的连横策略。惠王后十六年前319年冬季,惠王去世,享寿长达82岁。>
二、公孙鞅文言文 ***
1.《卫鞅阅读 *** 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卫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作者:卫鞅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穆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说公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同“悒悒”,不舒畅)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五,而相收司连坐。
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卫鞅说孝公伐魏,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
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魏公子卬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徙告商君欲反,发人捕商君。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君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 *** 。
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也。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印,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数日不厌厌:讨厌、厌恶B.军既相距距:通“拒”,相距对峙C.吾始与公子欢欢:友好,交好D.民怪之,莫敢徙怪:感到奇怪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因攻其军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亦足发明商君之刻薄少恩也A. B.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能徙者予五十金尽破之以归秦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C. D.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商鞅“刻薄”的一组是()①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悦之耳②不告奸者腰斩,匿奸者与降敌同罚③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④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⑤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⑥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
”尽迁之边城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②③⑤⑥ D.③④⑤⑥。
小题1:B小题2:A小题3:B小题4:(1)①何况贤明的国君,每个(希望)等到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大业呢?②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被法律 *** ;贤能的人更改礼制,不才的人被旧礼制拘束。
(3分)③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或:法令在民间施行了满一年,到国都说初行的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人数以千计。
(2)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小题1:中意,这里讲做使动用法,使我们君王中意。
小题2:A均为通过、经由的意思;B介词,在/介词,从;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 *** ***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D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自己的或他们的。小题3:“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的用户 2017-10-29举报扫描下载二维码©2020 *** :service@zuoyebang 协议 var userCity="\u5317\u4eac", userProvince="\u5317\u4eac", zuowenS *** ll="2";。
原文商鞅变法之令既⑴具⑵,未布,恐⑶民之不信己,乃⑷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⑸民有能徙⑹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⑺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⑻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译文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二百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一千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一千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注释⑴既:已经⑵具:完备⑶恐:怕⑷乃:于是就⑸募:招募⑹徙:迁移(7)置:到(8)辄:立即(9)予:给(10)最后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金:古时一金为二十两银子,十金即二百两,五十金即一千两)。
魏公叔痤(cuó)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①,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②,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弗能听,勿使出竟
③。”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④乎!”
公叔痤死,公叔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⑤以不悖者为悖。
注释:①即不可讳:万一发生什么不幸。②御庶子公孙鞅:御庶子,官职;公孙鞅:即商鞅变法的商鞅。③竟:通“境”,边境。④悖:荒谬,糊涂。⑤固:原来。
魏国的公叔痤生病,惠王去探问他。说:“公叔痤你生病了,万一你不幸去世了,国家该怎么办?”公叔痤回答说:“我有个家臣公孙鞅,希望大王听凭他处理国家
事务。如果不任命他,就不要让他出(我国的)边境。”惠王没有回答,出去后对身边的人说:“难道不可悲吗!凭公叔痤这样贤能的人,却要我必须全把国事听凭
公叔痤死后,公孙鞅闻说这件事,埋葬了公叔痤后,他往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任用了他。秦国果然日益(一天天)强盛,魏国日益衰弱。这不是公叔痤糊涂,
而是惠王糊涂啊。糊涂的人的问题就在于,原来是把不糊涂的人当成糊涂的人啊。
*** :8.(1)到、靠近(2)的(2分.每小题1分) 9.(1)穷尽、完结(2)贫穷(穷困)(2分.每小题1分) 10.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 *** 清明.(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滁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2分) 11.C(2分) 1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2分.画对后3处得2分,画对后3处中的2处得1分,画对后3处中的1处不得分) 1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2分.全句连贯、顺畅得1分,“怪”字翻译正确得1分) 14.取信于民.(1分.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秦孝公已经决定任用商鞅了,商鞅想要变法,又担心天下对自己的非议.新法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他恐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动.又宣布“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搬走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事后就颁布了新法.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正当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监督他行为的老师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给他传授知识的老师公孙贾.第二天,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拾别人丢的东西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人民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村、城镇社会秩序 *** .当初说新法不方便的秦国百姓又有来说法令方便的.(卫鞅说:“这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部迁到边疆去.此后,百姓再没人敢议论新法了.)我擦,你TM都有 *** 了,你还问毛啊。
译文: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倍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文言文阅读:商鞅变法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
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
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
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
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疆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
愚者闇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 *** ,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阅读题:1、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语事良久——语:交谈B、景监以让卫鞅——让:谦虚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赞扬D、缘法而治者——缘:沿袭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从侧面表现商鞅很有才能的一组是:()①鞅少好刑名之学②孝公善之而未用也③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④语数日不厌⑤吾君之驩甚也⑥功不十,不易器A、①③④B、③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从小就表现出浓厚的治理国家的兴趣,喜欢钻研那些刑罚和吏治的学说,深得魏国国相公叔座的赏识,并且在其府上做了中庶子,荣耀一时。后来商鞅投奔秦国不久,公叔座就去世了。
B、商鞅在秦国东扩 *** 时到了秦国。为了将自己的才学有所施展,他毛遂自荐勇敢地直接去面见秦孝公。
然而秦孝公起初并不认可他。C、一而再,再而三地面见秦孝公,商鞅终于明白之前不被秦孝公重用的原因是,没有提出合乎孝公想法的施政方略。
在好友景监的帮助下,他提出了切合秦孝公想法的变法策略。D、商鞅的变法之举并非所有人都赞同,秦国的老臣子甘龙和杜挚就反对变法革新的典型 *** 。
但是商鞅并没有被困难吓倒,据理力争,陈述变法图强的意义。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最终确立了变法 *** 的国策。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B2、B3、D4、①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打算变更法度,又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
②一般人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
三、语文阅读理解:魏公叔痤病
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我给大家整理了语文阅读理解:魏公叔痤病,希望能借此提高同学们的阅读、鉴赏、写作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魏公叔痤①病,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即不可讳②,将奈社稷何?公叔痤对曰:痤有御庶子公孙鞅③,愿王以国事听之也。为④弗能听,勿使出竞⑤。王弗应,出而谓左右曰: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⑥乎!
公叔痤死,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此非公叔之悖也,惠王之悖也。悖者之患,固⑦以不悖者为悖。
【注】①公叔痤(cuó):魏相。②即:如果。不可讳:意为不幸去世。③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④为:如果。⑤竞:同境。⑥悖:糊涂、昏聩。⑦固:原来。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C)
A、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八则》)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译文:(公孙鞅)向西到了秦国,秦孝公接纳并重用了他。
(2)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读史可以使人明智,文中的惠王之悖给了我们怎样的借鉴?(2分)
答:①作为领导者应该虚心纳谏,更要有一双慧眼,任用贤能
②做事不应该太武断,而要三思而后行。
[注释]1、公叔痤(cuó):魏相。2、不可讳:不幸去世。3、御庶子:家臣。公孙鞅,即商鞅。4、为,如果。5、竞,同境。6、悖:糊涂、昏聩。
8、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2分)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0、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公孙鞅闻之,已葬,西之秦
(1)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2)悖者之患,固以不悖者为悖。
12、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谈谈惠王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关于公叔痤怎么读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